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
AI导读: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已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托底民生保障的重要金融工具。然而,长护险在发展中面临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护理供给不足等挑战。业内建议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确保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何奎
被称为我国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已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1年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长护险,其中今年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护险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托底民生保障的重要金融工具。
近年来,长护险从局部试点迈向全国推广,对失能、失智等人员照护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探索发展中,长护险面临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护理供给不足等挑战。
截至2024年底,长护险已在全国49个城市推进,超1.8亿人参保,累计超260万人享受护理待遇。平安产险在8省18个区县承办长护险项目,服务覆盖超3000万人,支付护理待遇超2.7亿元。
平安产险在陕西汉中增加助浴特色护理、辅具租赁服务;在江苏无锡创立“地域+时间”巡查模式,分类复评失能人员。
预计2030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增至1亿人,保障和护理供给缺口巨大。长护险在发展中面临制度碎片化、地区差异化、筹资机制难持续等问题。
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建议,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制定全国性制度框架,确保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长护险的表述变化,体现制度探索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为应对老龄化提供制度保障。长护险政策框架需完善,推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