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宝“电子签”背后:高利贷乱象与监管缺失
AI导读:
央视3·15晚会曝光借贷宝平台涉及高利贷、砍头息等问题,成都相关部门已责成企业暂停平台运营。借贷宝等平台以电子签为工具,却为高利贷等违法活动提供温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再度将借贷宝平台拉入公众视线,这家曾经因“赚利差”“裸贷”而引发巨大关注的公司,在沉寂多年后又被加上了“砍头息”、高利贷的标签。借贷宝,这家以“全面消除熟人间借钱欠钱痛点,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使命的公司,在总部迁往四川成都后,在打借条、打欠条等业务上聚拢了不少用户。
作为一家技术服务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似乎对自己的定位较为“简单”——网络借条平台,借贷宝自称为“打借条欠条、个人借钱、企业融资的平台”。其中的电子签,本是一种便利借贷双方的工具,却成了民间借贷高利贷的流行工具。虽然这些平台自称为中间平台,但实际上却为一些违法活动提供了温床。
3月16日凌晨,成都锦江区财政局(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央视“3·15”晚会曝光借贷宝平台有关问题后,该局第一时间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建工作组,赴借贷宝平台所在公司开展联合调查,已依法责成企业暂停平台运营。随后,借贷宝发表声明,承认在部分业务场景中存在监管疏漏,并暂停了新增欠条服务。
据《财经》杂志报道,有借贷宝前员工表示,高管对业务模式的构想一直比较理想化,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沦为高利贷或违法犯罪的“温床”,不可持续。与过往“裸贷”事件时的P2P标签不同,如今的借贷宝等电子签平台主要提供电子合同服务,由用户自行磋商需求达成借贷关系,而P2P则是点对点的网络借贷。
在电子签的“外衣”之下,隐藏着哪些不愿被看到的真相?电子签作为移动端的电子合同签约工具,应用场景众多,包括购房、买车、问诊等,电子借条也是其中的一个应用场景。借贷宝表示,其主营业务是为用户间借贷提供电子借条合同,业务涵盖打欠条、打借条、理旧账等。
业内人士指出,借贷宝近年的业务一方面依赖于母公司,同时也做一些导流业务,试图将流量变现。借条业务主要收取存证服务费,而欠条业务收费模式更多样化。作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借贷宝的用户一边是借款人一边是放款人,但放款人群体是脱离平台监管的,存在高利贷、砍头息等乱象。
借贷宝在官网声明中表示,其初心是通过规范有效的电子合同保障出借双方的合法权益。然而,央视报道中提及的“放款人绕过平台交易”“用户遭遇高利贷、砍头息、展期费”等问题,暴露了借贷宝在部分业务场景中存在监管疏漏。业内人士透露,借贷宝在电子签业务方面深入,除了打条时的存证服务费,还提供贷后服务,但私域方面不受监管。
有行业人士认为,借贷宝等平台并不抗拒民间高利贷模式,甚至主动提供便利条件吸引高利贷放贷人进入,包括实名认证不需要活人等。这些平台在业务环节设计中看似无辜,但实际上知道可能存在“砍头息”等问题,却没有进行监管,具有主观恶意。
借贷宝官网显示,该公司稳健运营9年,注册用户1.4亿,登记借条1.1亿笔。业内人士指出,3·15晚会曝光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平台的人员进行了一些无底线的对放贷人的邀约,然后收取技术服务费。此外,这种线上化的借条也给职业放贷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温床”。
在央视报道中曝光的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乱象中,本应承担起监管和管理职责的电子签平台却长期缺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借贷宝这类平台始终宣扬自己只是一个技术服务方的角色,没有直接从事放贷业务,没有形成资金池。
3月1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倡议称,此类事件暴露出一些互联网平台在技术应用、合规经营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涉嫌违法犯罪。倡议严禁为高利贷、套路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
律师指出,借贷宝等平台已经不单是作为纯粹的“电子签”技术平台,更多地是作为提供金融借款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和信息发布的平台角色,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及责任情况包括平台责任、合同责任等。平台提供的电子借条或相关合同条款存在漏洞,为高利贷等违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平台明知放款人利用其平台从事高利贷等违法活动,却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甚至默许或纵容这种行为,与放款人之间存在共同侵权的故意,需要与放款人一起对借款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在褪下“电子签”的层层外衣之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为何有那么多的人选择用电子借条的方式借高利贷?如果“电子签”高利贷不再给他们提供支持,他们还能从哪里满足金融需求?(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