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降息后市场反应及债市后续展望
AI导读:
央行宣布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降准降息,股市大涨后回落,债市反应平淡。长债利率不降反升,市场看多情绪不足。未来债市焦点仍是政策落地效果和中美关税谈判影响。
节后第二天,市场期待已久的降准降息同时落地。5月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一揽子共10项货币政策措施,成为继去年“924”新政后又一政策“大礼包”。
从当天市场表现来看,早盘股市受相关消息提振集体大涨,多个板块掀起涨停潮,之后三大股指纷纷回落,尾盘则再度拉升全部收涨。相比之下,债市短端利率有所下行,长债利率却是不降反升,反应略显“平淡”。这主要源于降准降息同时落地超出市场预期,但降幅低于预期,市场看多者众,但做多情绪不足。
一揽子金融政策对债市影响几何?受访人士认为,随着利好落地,后续进入政策效果观察阶段,市场目光将进一步聚焦经济数据表现、关税谈判进展及影响,以及资金面变化。
债市反应“平淡”
7日上午出台的一揽子货币政策举措中,关于降准,潘功胜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关于降息,潘功胜宣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迎来创新与降息,包括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5%降至1.5%。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央行官网随即发布多项政策落地通知。从债市表现来看,5月7日,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62%,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9%,5年期主力合约跌0.08%,2年期主力合约跌0.01%。
现券方面,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出台,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出现明显分化。其中,1年期国债活跃券“25附息国债08”收益率下行1.75BP,报1.445%,2年期和3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下行1.25BP、1.75BP;1年期国开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3.5BP。
同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附息国债04”和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23”收益率则分别上行1.5BP、2.45BP,报1.6360%、1.887%。10年期国开债“25国开05”收益率上行1.25BP报1.7075%。
值得注意的是,长债收益率当日表现“纠结”,在发布会传出政策利好消息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是出现骤降,之后又震荡上行,30年期品种收益率同样有类似多空拉扯趋势。
在市场人士看来,央行出台的宽松举措是影响当天市场表现的主要因素。中信证券FICC分析师丘远航表示:“同时降准降息略超市场预期,但降息幅度10BP说明货币政策仍留有余地,债券收益率下行空间并未明显打开,导致市场进入震荡模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此次降准降息举措来看,更多是为了支持信贷投放和结构性工具,对银行间市场配置资金的供给价格影响有限。在此背景下,“双降”对短端利好更多,但长端或有“利好兑现”意义,此前市场已对宽货币预期有一定透支,政策落地后不乏机构获利了结。
回顾来看,4月以来,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附息国债04”收益率已由3月末的1.8125%下行至1.621%低位,累计下行超19BP;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23”则由3月末的2.091%下行至1.8625%低位,下行幅度接近23BP。
后续怎么走
不少机构认为,在缺乏充分利好条件的情况下,长债收益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聚焦未来走势,不少机构分析称,在短期内无更多增量货币政策预期的情况下,市场焦点仍是政策落地效果和中美关税谈判的影响,以及资金价格变化。
丘远航表示,当前债市的两大交易逻辑在于:一是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落地,二是贸易谈判进展及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他认为,除了总量层面的宽货币政策,结构性政策工具的降息效果也值得关注。
华安证券在一份固收报告中指出,当前时点不少机构处于看多但不做多状态。招商证券固收分析师张伟认为,往后看,债市长端利率持续上行的风险依然小。一方面,“双降”后宽信用情况还需要观察,短期内财政政策重点是用好存量资金和加快发债节奏,债市预计不会复制2024年9月24日“双降”后的走势。另一方面,资金价格回落对长端利率带来保护。
对于金融市场表现,潘功胜提到,4月份以来,尽管面临比较大的冲击,国内的金融体系仍然保持稳健,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接下来,央行将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坚定维护中国的汇市、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