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美债市场波动加剧,引发全球对美债信用体系的深度担忧。中国作为美债主要持有国,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提出,中国应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为支点,系统性化解风险并抓住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机遇。中国持有美债规模持续下降,为战略布局提供关键空间。

近期,美债市场波动显著加剧,受到美国新一轮对华关税升级与债务货币化政策的双重影响,全球对美债信用体系的担忧日益加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美债主要持有国,中国如何应对市场短期冲击,并在中长期重塑金融格局,备受外界瞩目。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他指出,美国2025年的关税升级,实质上是其对金融主导权焦虑的体现,需警惕其可能进一步透支信用。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已连续六年下降,对美元依赖度大幅降低,这为中国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宝贵空间。

曹旭特强调,中国应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为支点,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应急流动性管理到构建新型主权资产池,系统性地化解风险,并抓住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机遇。

应对美债短期剧烈波动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美债市场波动频繁,中国作为美债重要持有国,短期内将面临哪些影响?

曹旭特: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和波动,反映了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和债务货币化的深切忧虑。短期内,美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外汇储备估值波动,美债价格下跌将导致我国美债资产市值减少,影响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资本流动压力增大,美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可能吸引短期资本回流美国,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也可能遭遇阶段性波动;三是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美债作为高流动性资产,其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

证券时报记者:短期内,有哪些措施可以缓解这些影响?

曹旭特:短期内,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美债持仓结构,如增加一年内到期美债比例,增强短期偿付能力。同时,考虑到关税升级可能引发的全球通胀,可增持通胀保值债券或其他主权债券,分散持仓;二是强化外汇市场干预能力,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防止市场恐慌情绪扩散;三是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适度增持黄金、特别提款权资产及金砖国家主权债券,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构建中长期应对策略

证券时报记者: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可能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影响美债市场?

曹旭特:美国未来可能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技术性违约,如延迟支付利息或本金,变相削弱美债信用;二是加速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可能大规模购债,导致美元贬值,稀释债权国资产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可以采取哪些中长期策略?

曹旭特:中国需从防御到重构,形成系统性应对能力。主要策略有三:一是做好各类情形的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如完善流动性应急方案,激活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美债应急流动性互换安排;二是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收益权证券化,培育以基础设施收益权为锚的新型主权债券品种;三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范围,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加强与东盟、金砖国家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接。

全球金融格局将重塑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在降低美元依赖方面已取得哪些进展?

曹旭特:从2018年初至2024年底,中国持有美债总额下降了35%,美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降至24%。同时,中国占全部外国持有美债的比重也从18.9%降至8.9%。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降低美元依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未来,若能以美债问题为契机,加快构建“双循环”下的金融应对体系,将有助于将战术准备转化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将如何演变?

曹旭特:美国2025年的关税升级,反映其对金融主导权的焦虑。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将进入重塑阶段。中国若能抓住美债问题这一契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金融应对体系,将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把握战略机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