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赎回优先股公告,同时大力发行永续债进行资本补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超去年,银行通过赎旧发新优化成本,降低负债比重。永续债正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工具。

  银行近期密集发布赎回优先股的公告,这一举措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优先股)。

  11月5日,宁波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8年11月7日非公开发行优先股1亿股(以下简称“宁行优02”)公司拟全部赎回2018年11月7日非公开发行优先股1亿股(以下简称“宁行优02”)。

  “宁行优02”共计1亿股,每股面值100元人民币,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公司本次拟全额赎回“宁行优02”。“宁行优02”赎回价格为优先股票面金额(100元/股)加当期已决议且尚未发放的优先股股息(4.5元/股),合计104.5元/股,赎回时间为2025年11月7日。

  除了宁波银行之外,杭州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也拟于12月赎回优先股。稍早前,兴业银行560亿元三期优先股全额赎回尘埃落定。在赎回优先股的同时,银行也在大力发行永续债进行“补位”,以优化资本结构(银行资本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永续债51只,规模合计675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只和541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多家银行通过“赎旧发新”的来优化成本,降低负债比重。

  多家银行将赎回优先股

  无独有偶,10月20日晚间,杭州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15日非公开发行了1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2025年8月27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行使优先股赎回权的议案》。近日,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公司赎回优先股的意见,对公司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公司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9月12日晚间,上海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非公开发行2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公司董事会于2025年7月22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赎回优先股的议案》,拟在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先股募集说明书约定的赎回价格,于2025年12月19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8月22日晚间,长沙银行公告称,该行于2019年12月20日非公开发行6000万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该行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的复函,对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拟于2025年12月25日赎回全部本次优先股。

  此前,兴业银行已完成了三期优先股赎回,发行规模合计达560亿元,为今年银行业最大单笔优先股赎回事宜。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境内市场共发行银行优先股35只,募集资金总额合计8391.50亿元。从历史合计发行规模来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及建设银行为前五名,分别为1600亿元、1150亿元、800亿元、650亿元及600亿元。

  上述35只银行优先股的发行日期集中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1月,此后再无新的银行优先股发行。有机构指出,这可能是因为2019年银行永续债推出后,由于其发行主体要求相对较低且发行方式为公募、涉及的投资者更广而且交易相对便利,对银行优先股形成替代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行时市场利率较高,银行发行的优先股的股息率普遍在5%至6%区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近期密集赎回优先股,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成本优化考量,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区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这类高息优先股已成为银行资本成本的重要负担,通过赎回并以更低成本工具替代,可显著降低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是资本结构调整需求,随着国内监管要求趋严,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灵活、更符合监管导向的资本工具。

  永续债成重要“替补”

  在银行密集赎回高成本优先股的同时,永续债快速“补位”,正成为资本补充的重要工具。例如,兴业银行在发布关于拟赎回优先股的公告前一个月,刚刚新发了300亿元永续债,前5年票面利率为2.09%,较其赎回的优先股最低3.70%的票面股息率大幅下降。

  此外,10月28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025年第二期永续债,发行规模400亿元,发行利率2.27%。本次发行吸引了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全场认购规模达基础发行规模3.8倍。

  据了解,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农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有助于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

  同一日,赣州银行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25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总发行规模30亿元,发行票面利率3.03%,债券期限5+N年期。

  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永续债51只,规模合计675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只和5412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能够有效提升资本金规模,增强银行造血能力。无论对于上市银行还是非上市银行,与其他资本补充方式相比,发行永续债可行性均较高。

  一方面,多数上市银行股价仍处于破净状态,不具备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资本补充的基础,较难获得投资者认可,发行可转债则面临转股阶段的转股比例不足的尴尬,难以实现资本金的即时注入;另一方面,非上市银行大多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少,更需要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或永续债进行资本补充。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 银行密集发行永续债主要源于资本补充的迫切需求。随着信贷资产扩张和风险加权资产上升,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压力,亟需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二季度以来中小银行发行节奏加快,反映出监管推动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资本重建的紧迫性。

  此外,密集发行续债也和银行赎回优先股有关,其对银行优先股可以进行置换,当前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许多银行选择赎回前期发行的高利率优先股,随后以更低利率发行新债,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成本、优化负债结构。随着近年来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使用趋于成熟,监管审批效率提升,赎回后续发可能讲成为一种常态化资本管理操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