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广州楼市火热,政策促销双驱动
AI导读:
国庆期间,广州楼市火热,一手住宅到访认购激增,二手住宅看房人数增长但成交持平。政策组合拳与房企促销共推市场,黄埔等区认购量领先。一二手房市场分化,新房性价比优势凸显,购房者心态谨慎。严跃进认为优质产品激活需求,楼市稳中向好。
南方财经记者郭莎广州报道
这个国庆长假,广州楼市比天气还要“热”,楼市动态备受关注。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市重点一手住宅到访4.27万组次,环比(与2025年9月23—30日相比,下同)增长325%,认购2004套,环比激增394%。二手住宅方面,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10月1—8日广州二手住宅看房人数达到21964人、环比增长30%,成交657套、环比持平。
南方财经记者也留意到,国庆期间广州多个热门楼盘人山人海,再现久违的看房长龙。一家楼盘营销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庆市场热度空前。”事实上,国庆期间广州楼市火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就在国庆前,广州打出一套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包括公积金新政实现"首付提取与贷款额度脱钩"、简化港澳居民购房流程等,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购房门槛,刺激了市场需求,成为点燃市场的火花。
此外,各房企促销力度颇大,紧抓“金九银十”节点,通过“好房焕新季”等大型营销活动,以购房券、特价房等形式实质性让利,形成了强大吸引力,最终共同催热了市场。政策“添柴”、促销“加火”,国庆前广州出台新政,将公积金购房首付款的提取范围进一步扩大,不限制首套或二套住房,实现购房情形全覆盖,更多人能够享受政策利好。缴存人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后,不影响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更大程度减轻购房家庭负担。此外,简化港澳居民购房流程、商转公等政策也精准切中了部分刚需和改善群体的痛点。
在此基础上,广州各区“精准施策”进一步放大了效能。例如,黄埔为旧改居民提供额外1.5%的购房补贴,南沙对港澳居民购房实行“一窗通办”,花都推出房票安置专属折扣等。这些措施在特定区域激活了强大的购买力,黄埔、番禺、南沙、花都四区的认购量合计占全市半壁江山,成为本轮行情的主要引擎。尤其是,广州黄埔区在前期市场回暖基础上叠加区域好房节活动,认购量居全市首位。据统计,10月1—8日,该区主要44个在建在售楼盘累计到访8634组,同比去年国庆上涨22.6%;累计认购470套,认购数居全市第一,整体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
不过,市场的火热并非完全源于自发购买力。为抓住“金九银十”的窗口期,广州房地产开发商联手上演了一场“让利大戏”。由广州市、黄埔区房地产协会牵头,联动上百个楼盘的“好房焕新季”营销活动席卷全城。购房券、家电礼包、物业费减免等优惠手段层出不穷,加大了销售力度。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优惠活动、力度空前的集中促销、多种楼盘类型的加推,多重利好因素助推广州楼市整体旺盛。保利发展广东公司国庆期间销售业绩超过700套,其中,保利天曜8天卖了8.5亿元,日均成交额超1亿元。万科广佛公司国庆成交535套,珠实地产广州区域累计销售额超15亿元,越秀地产广州公司有多个项目的成交额超过2亿元。
然而,对于购房者而言,除政策和促销因素,楼盘本身的卖点是否符合预期,也是关键决策考量。趁着“双节”假期优惠,曾多次实地到黄埔看房的欧阳先生最终决定认购一套96方四房户型。他表示:“我看中这个楼盘交通便利,而且是低密抬高社区,又是新规户型得房率很高,住在这里会很有幸福感。”一二手房市场分化,与一手房市场的火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广州二手房市场仍显得略“安静”。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广州二手住宅带看量虽有所上升,但成交套数仅与上月持平,折射出当前市场资金的流向与购房者心态的变化。这种分化现象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房项目推出的促销活动直接挤压了二手房市场;二是购房者对于二手房的价格敏感度更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更倾向于谨慎决策。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当前二手房价格仍处于调整阶段,购房者选择面较宽,而一手房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多项利好政策推动下,改善型需求率先涌入品质更高、优惠明确的一手市场,推动项目开盘去化率走高,导致一、二手房市场出现明显分化。“这些新房项目多位于优势区位,生活配套成熟,再加上限时促销让利,性价比进一步凸显。说明优质产品本身能够有效激活市场需求、带动消费回暖,也为房企注入了信心。”严跃进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到访和认购数据亮眼,但网签数据增幅还相对温和。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广州一手住宅网签面积同比增长28.7%。这反映出从“认购”到最终“网签”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此外,数据还显示,国庆期间广州楼市的成交趋势呈现首日冲高后续受天气与出行影响回落的特点。严跃进表示,国庆数据的集中释放是前期政策利好与开发商集中让利等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效激发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这证明了市场需求的基底依然牢固。综合来看,广州楼市正在“稳中向好”的总基调下,迈向区域、产品和需求层次更为精细化的新常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