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银发地产从养老地产向多元化需求转型,探索银发人居高质量发展路径。多位业内人士聚焦老年人居住议题,涵盖居家养老、公寓养老等四大业态,面临诸多挑战。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探索银发人居议题,将其视为产业蓝海。

 据《2025中国银发人居发展报告》,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银发地产作为银发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正从养老地产的单一养老功能向多元化需求转型,旨在满足银发人群居住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日前,主题为“让老年人住得更好”的“2025中国银发人居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位业内人士聚焦银发经济下老年人居住的核心议题,不仅关注“养老”,更着重满足银发人群“享老”“乐老”等多元化需求,共同探索银发人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康养分会会长周忻强调,银发人居是银发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老年人的居住体验,涵盖多个场景。

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银发经济不仅是福利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解决当前消费率过低和消费不足问题的关键。通过机制体制设计,实现银发经济的自我循环和发展,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科学的战略理念。

养老业态加速转变

银发人居概念下的养老业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其光表示,银发人居根据居住方式和习惯确定产业业态,包含三个关键要素:面向全体银发群体、解决居住问题、衍生养老服务。银发人居不仅关乎房屋本身,更涉及大量养老服务。

张其光进一步指出,银发人居涵盖居家养老、公寓养老、社区养老和旅居养老四大业态,其中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主流的形态。然而,各业态均面临诸多挑战,如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和资金投入问题。

刘元春认为,银发经济在扩充当前消费、提振内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也指出,银发经济发展存在消费不足和消费率过低等问题。

鉴于银发经济的发展难题,北京、上海等城市正积极探索银发人居议题。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达26.5%,约670万人;北京77%的老年人居住在1998年以前建成的住宅中。

各方加速探索布局

面对深度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开展银发人居议题的探索,将其视为产业蓝海。

中房协康养分会秘书长姚春苏表示,应对深度老龄化需将老年人住房需求融入相关场景,部分迫切需求需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绿地康养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李莉介绍,公司已在上海青浦区推出康养旗舰项目,包括CCRC社区和两家康养酒店,主打性价比和国药康养合作。

北京寿山福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凯安表示,公司已形成大型养老项目投建、市场化改造、智能化平台、标准化输出等全产品产业服务能力,追求五星级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