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再推城市更新行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4月8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定额补助,旨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补助标准按区域划分,最高可达12亿元。
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城市更新迎来了重大利好。4月8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旨在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消费型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政将依据区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提供定额补助。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及直辖市不超过12亿元。补助资金将根据项目进展逐年拨付。
中指院研究总监吴建钦指出,自2024年起,中央财政已按区域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提供定额补助,2025年的再次补助彰显了财政对城市更新的高度重视和保障。
自2020年城市更新被纳入“十四五”规划以来,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然而,由于地方资金短缺、专项债资金平衡要求严格以及部门协作障碍,这项工作进展未达预期。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鉴于民众需求的紧迫性和管网管廊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加快城市更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转折点。财政部、住建部决定从该年起,通过创新方式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即通过竞争选拔确定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鲜明的城市作为示范,有序推动城市更新。中央财政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的政策在2024年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扩大了示范城市范围,细化了资金使用方向,并首次将机制建设纳入补助范畴,旨在解决地方资金短缺、审批效率低等问题。
吴建钦指出,2025年的政策补助标准继续实行区域差异化,但更侧重于老城区,补助额度未变,继续体现了对中西部及超大特大城市的支持。同时,2025年新增项目的实施范围需集中在城市老城区。
此外,支持的重点领域也有所拓宽。2025年除继续重点支持地下管网更新和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外,还加强了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振消费。
2025年政策的一大亮点是示范城市评选范围的扩大。2024年首批仅15个示范城市,且主要覆盖超大特大城市及长江经济带沿线。而2025年范围扩展至“大城市及以上城市”,评选不超过20个,新增黄河、珠江流域重点城市。
与2024年相比,2025年城市更新补助政策的最大变化在于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方向的拓展。除样板项目外,中央资金还可用于项目储备和生成机制、资金安排和筹措机制、用地保障和审批机制等三类机制建设的相关支出。
根据通知部署,各地将力争通过3年探索,显著提升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改善老旧片区宜居环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李宇嘉认为,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工作将全面提速,重点是确保中央财政资金用在关键领域,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公共设施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全面补短板后,将带动数万亿的市场投资和消费,如完善老旧小区功能,提升居住品质,还可能为旧城区复兴带来消费和文旅机会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