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转型期:破“内卷”焦虑 寻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中国基金报报道,公募基金总规模创34万亿元新高,但伴随压力与焦虑。ETF赛道竞争激烈,主动权益基金份额缩水且业绩分化。行业正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构建平台化投研体系、优化渠道合作与营销模式等,以应对挑战。
转型期的公募基金行业
走出焦虑以长期业绩赢得投资者信赖
中国基金报记者若晖王建蔷
总规模创34万亿元历史新高的公募基金,压力与焦虑也伴随而来。行业转型期,焦虑来自ETF赛道厮杀激烈,规模大战从中证A500ETF打到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主动权益基金则在业绩回暖与规模留存间艰难寻求平衡,业绩分化加剧。
行业人才流动放缓,个人养老金业务总体依旧步履蹒跚,规模增速远低于市场预期。ETF业务需找到特色定位,主动权益基金需重建信任锚点,以长期业绩和风格稳定性赢得持有人青睐,公募基金才可能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ETF规模或是决定公司行业地位的“胜负手”。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ETF的规模或已成为决定公司行业地位的“胜负手”。近两年,基金行业上演ETF发行大战,中证A500ETF吸引超30家基金公司布局。
二、放弃“无脑内卷”。ETF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感慨,除了部分大型头部基金公司之外,ETF业务对于公司资源的消耗,已经不能支撑公司继续“不计代价”地投入了。
三、主动权益基金份额缩水,业绩分化显著。上半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主动权益基金却出现份额缩水、业绩分化的双重困境。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主动权益基金总份额为3.12万亿份,较去年底减少1297亿份,缩水幅度约为4%。
四、主动管理业务的突围路径:回归本源与信任重建。业内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的突围需在投研体系重构、投资者信任重塑等多维度发力。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表示,基金公司可通过构建平台化投研体系实现破局。
五、行业招聘收缩,绩优基金经理变动多。今年上半年,公募人事变动呈现出的新特征引发关注。一方面,人才流动放缓,招聘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绩优基金经理密集离职。
六、养老FOF待破局。首批养老FOF成立已接近7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也已满3年。但结合近期披露的二季报看,养老FOF规模近年来持续萎缩。
在“内卷”和“反内卷”中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基金报记者陈墨
汽车、光伏、金融……“反内卷”变革在全国铺开,基金行业也在奋力摆脱“内卷”焦虑。一度被视为“造富神话”的基金行业,在经历三年市场调整后光环渐褪,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基金公司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响应监管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投资者盈利体验作为核心指标,设定基金行业“反内卷”的方向——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提升投研与服务能力是首要任务。同时,优化渠道合作与营销模式也至关重要。借助新技术,对投资者进行更精准的画像和分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此外,注重技术赋能以降本增效也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不同基金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他们所面临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对于头部公司而言,战略调整可以走差异化、平台化和国际化之路。而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现阶段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在战略抉择上,更加考验股东方和管理层的定力与魄力。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期,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能推动基金行业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