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公募在沪深指数低位时选择自购旗下权益产品,提振投资人信心。自购行为以固收类产品为主,但权益类基金自购也显著增加。基金公司自购原因多样,包括助力基金发行、保住基金存续和逆市抄底。

在4月份沪深指数低位徘徊之际,建信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多家公募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此举对持有人的投资信心起到了显著的提振作用,有效避免了投资人在市场震荡中产生的恐慌情绪。

多家公募选择在市场阶段性底部后大胆自购,高韧性的市场往往会给予这些勇敢入场的资金以丰厚的回报。根据季报中的申购赎回数据,这部分自购资金在随后的市场回暖中大概率获利颇丰,尤其在新华基金、建信基金等公司的案例中表现尤为明显。

权益基金底部自购决心坚定

5月16日,新华基金公告显示,已于5月14日出资1000万元申购新华积极价值A类份额,此前今年4月已出资1051.94万元申购该基金。年初证监会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约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因此在市场震荡中,各大公募加快了自购步伐。4月7日后,摩根资产管理、方正富邦基金、建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公告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自购金额合计近5亿元。

建信基金更是宣布将运用不少于1.8亿元人民币的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加上此前已投资的1.73亿元人民币,自购规模将不低于3.53亿元。建信基金表示,市场短期大幅下跌后,悲观情绪和估值压力已明显释放,沪指或已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此外,富国基金及其高管将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许利明指出,基金自购潮往往发生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通常出现在市场的阶段性低位,这与普通投资者的申赎操作存在反向相关关系,自购潮后市场往往迎来转折。

公募投研人士指出,基金公司自购行为不仅提振投资人信心,还加强了基金公司与投资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更侧重长线布局,有利于投资人获取稳定的长期回报。

固收类产品仍是自购主力

虽然权益类基金的自购公告能提振市场信心,但整体而言,自购仍以货基和债基等固收类产品为主。年内共计114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告申购事项,累计次数高达2747次,其中货币基金净申购合计规模高达1036亿元,占比约96%。

市场波动性增加后,基金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货币基金等低波动资产平衡风险敞口,这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规避权益类资产短期回调压力。货币基金通过买入返售、同业存单等工具维持稳定收益,成为自购主力的更深层次原因。

公募基金观察人士分析称,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会使其更注重基金的长期发展,而不会为了短期业绩采取急功近利的操作。在操作方面,他们会更加关注基金的风险控制和长期投资价值,这有助于提升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自购背后的“隐秘因素”

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助力基金发行,展示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二是保住基金存续,避免基金清盘;三是逆市抄底,把握市场入场时机。在权益基金发行低潮时,公募基金更青睐成立门槛更低的发起式基金,而发起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不低于3年。

以新华基金自购为例,新华积极价值基金规模远低于清盘线,二季度两次回购合计超过2000万元,或将助力该基金摆脱清盘风险。此外,在震荡行情中,基金公司也会使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博取收益,尤其是在市场重挫之后,底部大胆入场的资金往往能获得丰厚回报。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公募抄底自家产品!自购数据揭秘“买基高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