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一季度,贝莱德基金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规模缩水,跌幅位居全市场基金公司首位。债券型基金成为规模缩水的重灾区,反映出外资公募在华发展的深层矛盾,如产品布局错位、管理层频繁变动等。贝莱德母公司全球资管规模仍强劲,但能否在中国市场完成跨越仍需时间检验。

  2025年一季度,贝莱德基金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规模缩水挑战。据公募基金一季报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其管理规模已缩减至56.01亿元,与2024年末的107.85亿元相比,骤降了48.07%,跌幅高居全市场基金公司榜首。这一断崖式下跌不仅让贝莱德成为外资公募中规模下滑最严重的机构,也促使市场重新审视这家全球资管巨头在华的业务策略。

  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具体来看,债券型基金成为了规模缩水的“重灾区”。例如,成立于2024年12月的贝莱德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在一季度被赎回超过45亿份,相当于其成立初期份额的90%被赎回。另一只债券基金——贝莱德安睿30天持有期债券,2024年一季度C类份额被赎回23亿份,A类赎回13亿份,净资产从2023年末的43.16亿元大幅缩水至2025年一季度的1.58亿元,降幅超过90%。这凸显了短期持有型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贝莱德基金的规模危机,反映了外资公募在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其产品布局与中国投资者偏好存在明显错位。自2021年首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成立以来,该产品跌幅已达41.63%,严重损害了品牌信任度。尽管2023年后转向债券及指数基金,但过度依赖机构定制化产品,导致规模波动性进一步加剧。例如,2024年末新发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虽短期内撑起近50亿元规模,但机构资金的快速进出使得这一规模根基并不稳固。

  另一方面,管理层频繁变动也加剧了贝莱德的管理动荡。公开资料显示,贝莱德基金成立不足五年已更换两任董事长、三任总经理。管理层的这种不稳定性,使得投资策略难以得到持续有效的贯彻。

  贝莱德的困境并非孤例。同期数据显示,9家外资公募中,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联博基金的非货基规模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集体性困境的背后,是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适应性不足的集中体现。

  与内资公募相比,外资机构在渠道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过度依赖银行渠道的机构客户,在零售端缺乏有效的市场触达。贝莱德的案例为外资资管机构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首先,产品设计需更加贴近本土投资者需求。当前,中国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类产品的偏好持续上升,2025年一季度债券型基金整体规模增长了12%,但外资机构在此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其次,数字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内资头部公募已普遍实现了AI投顾、智能定投等创新服务,而外资机构在系统开发、数据对接等方面进展相对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但贝莱德母公司全球资管规模在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11.58万亿美元体量,调整后每股收益11.30美元,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其全球资源调配能力和风控体系依然强劲。若能加快本土化人才引进、优化渠道结构,贝莱德或许能够扭转当前的颓势。这家资管巨头能否在中国市场实现从传统到创新的跨越,仍需时间的检验。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