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
AI导读:
中国证监会近日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改革措施,旨在强化公募基金行业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方案包括引导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等,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整体改革。
中国证监会近日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25条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公募基金行业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增强公募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同时发展壮大权益类基金,更好发挥公募基金行业功能。
监管部门计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各项落实工作,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整体改革。目前,证监会正加紧完善规则,将尽快出台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同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加速建立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库,并修订《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等。
方案的核心在于引导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市情的公募基金发展新模式,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这25条改革措施不仅涉及行业机构内部的设计、运作、推广、考核等方面,还包括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机制的优化。
业内专家指出,方案通过完善长效制度,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等回归初心,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随着改革措施落地,公募基金行业将在财富管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在本次改革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新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的架构,还关乎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为此,证监会将尽快出台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并同步建立基准库,指导基金公司有序调整存量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
同时,方案强调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结果的运用,在绩效考核、监管评价、第三方评奖等机制中,将更重视考察产品业绩偏离基准的情况,以体现“奖优罚劣”。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明确业绩比较基准可避免风格漂移,让投资者更准确评估基金表现,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长期资金流入股市。
方案还提出,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投资者赎回产品时,将根据持有期间业绩表现确定管理费率。据悉,已有20余家机构准备申报发行此类新产品,预计很快推出。
陈显顺表示,此次改革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不佳的少收管理费,将业绩和投资者盈亏纳入考核,且3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这将改善“重规模轻回报”现状,促使基金经理更注重长期收益。
另外,《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提出,拟用3到5年时间,形成“教科书式”监管模式和行业标准。公募基金改革将与该意见同步推进,预计3年内完成。
监管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原则,分阶段推进改革,给予行业机构调适时间,并结合实际稳妥实施。同时,将制定配套法规,充分听取投资者和行业意见,确保改革符合实际。此外,还将强化政策协同,确保方案取得实效。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