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公募化改造收官,行业格局重塑在即
AI导读:
2025年,中国券商资管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进入收官阶段,多家券商提前至6月30日结束改造。近万亿规模的大集合产品转型将重塑行业格局,公募牌照成为关键。券商资管亟需找到差异化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2025年,中国券商资管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进入收官阶段。这场“生死时速”的改造将重塑行业格局,多家券商已宣布将公募化改造的结束时间提前至6月30日,意味着近万亿规模大集合产品的转型真正接近尾声。
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规模超1万亿元,涉及4667只产品。然而,目前仅有15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未达标产品或将面临清盘、移交管理权等艰难抉择,资管规模与收入恐遭断崖式下滑。其中,保证金产品因规模大、创收能力突出成为焦点,其高管理费率(综合费率超1%)与公募货币基金低管理费率(0.4%以下)形成鲜明对比,改造过程被业内喻为“割肉”。
公募化改造后,券商资管将面对百余家公募基金、万余只产品的同台竞争,亟需找到差异化路径。行业共识在于,背靠券商母公司的综合优势,或成突围关键。券商资管亟需利用母公司遍布全国的营业部网络与庞大客户资源,与经纪业务部门深度协作,提供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方案。
万亿规模改造带来两大显著影响
2025年是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收官之年,公募化改造理论上截止到2025年12月31日,但已有几家券商将公募化改造提前至2025年6月30日。if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3日,券商大集合产品规模超1万亿元,产品数量达4667只。这也意味着,券商及资管子公司需要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上万亿规模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
根据相关规定,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核心路径有三:一是券商或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基金牌照,将大集合产品转为公募基金产品,目前仅15家机构具备这一资格;二是对于无公募资格的,鼓励将产品管理人移交给其参股、控股公募公司;三是对不符合条件的产品进行清盘或转为私募。其中,公募牌照资源成为“关键先生”。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则面临更艰难抉择:或终止产品,或将管理权移交至控股、参股公募子公司。
业内人士坦言,这场万亿规模改造将直接给券商及资管子公司带来两大显著影响:一是券商资管规模缩水,除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其他券商要将旗下大集合转给公募注册为公募产品,或将产品清盘,这势必会带来资管规模的下降;二是券商资管营收下降,一方面,部分券商产品的管理费可能会向公募均值靠拢,高费率产品收入缩减,另一方面,资管规模缩水也会影响管理费收入。
保证金产品公募化改造有痛点
保证金产品是此轮改造中最受关注的领域。这类产品在不影响投资者正常证券交易的前提下,将签约客户股票账户的闲置保证金集中起来,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等,以帮助客户获取额外收益。保证金产品向来是券商资管规模占比较大、收入贡献较高的大集合产品,但改造过程对券商来说却是一件“痛苦事”。券商保证金产品管理费率普遍为0.9%左右,综合运作费率甚至超1%,而公募货币基金管理费率多在0.4%以下。
改造大限来临之前,券商若资管子公司还未取得公募牌照,只能终止保证金产品或将其转至控股参股公募子公司。此外,过往的保证金产品也可提取超额业绩报酬,超出部分归管理人,这也是曾给券商资管增厚收益的部分。
券商资管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距离改造大限仅剩两个多月,改造后将面对与百余家公募基金、万余只产品的同台竞争,券商资管亟需找到差异化路径。行业共识在于,背靠券商母公司的综合优势,或成突围关键。券商资管可依托母公司遍布全国的营业部网络与庞大客户资源,与经纪业务部门深度协作,提供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方案。
每家券商资管的资源禀赋不同,也往往形成自身的路径依赖。在产品结构上,有的券商资管侧重公募业务,有的侧重私募业务;有的则在权益产品还是固收产品的布局上有所权衡。在客户结构上也会有所区别,有的重机构轻零售,有的则反之。
也有资管人士认为,可以借力母公司金融科技实力,搭建智能线上资管平台,实现产品申购、投资咨询、账户管理一站式服务,客户服务效率与体验感大幅提升。国泰君安证券则是加强投研领域的协同,深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投行资源为券商资管开辟了独特投资赛道,与投行部门的项目资源协同,使券商资管得以参与企业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等优质项目。
依托母公司全牌照优势,券商资管整合经纪、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为客户提供覆盖财富积累、投资增值、跨境布局的全周期金融服务也是许多券商尤其是头部券商的共同方向。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