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作为新兴保障产品引发关注,但车企销售的智驾险陷入发展困局。权责认定体系缺位、车企对驾驶数据垄断性掌控等问题引发争议。构建智驾险良性生态需多方协同,加快明确责任划分边界,建立事故鉴定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机制。

在车企加速推进“智驾平权”战略的背景下,智能驾驶汽车保险这一新兴保障产品正逐渐引发行业关注。去年以来,极越、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车企纷纷推出智驾险服务,旨在通过专项保障覆盖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相关的事故损失。然而,目前车企销售的智驾险多被视为增值服务,而非传统保险产品,年均数千元的费用及其权责争议使其发展陷入困局。

消费者对于车企布局智驾险的动机存在质疑,认为车企此举是将智驾系统缺陷导致的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同时又能依托理赔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从而转嫁技术缺陷责任。此外,首年免费、次年续费的策略也备受争议,许多消费者认为在已有交强险和三者险的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增加了经济负担。

权责认定体系的缺位是当前争议的主要症结所在。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建立智能驾驶事故中“人机责任”的划分标准,导致事故双方常常就“系统失灵”与“操作失误”各执一词。更关键的是,车企对驾驶数据的垄断性掌控加剧了定责不公的风险,其既作为涉事方参与定责,又独享原始数据留存权限,这种“双重身份”引发了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广泛担忧。此外,智驾险部分承保范围与传统车险的“设备故障”条款存在重叠,导致明显的重复投保现象。

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正在重塑传统车险逻辑。在“人机共驾”模式下,保险精算面临多重挑战:风险主体从驾驶员转向智驾系统、技术快速迭代导致风险变量激增、多方责任链条缺乏认定标准。由于风险评估由人转向智驾系统,且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风险变化大,因此定价难度显著增加。在人机共驾的情形下,责任链条涉及多方,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理赔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鉴定和数据支持。

构建智驾险良性生态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政策层面,应加快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边界,建立事故鉴定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机制,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行业层面,建议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及第三方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以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智驾险的功能不应仅限于损失补偿,更应向风险预防方向进化。目前,部分车企已开始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实时监测用户智驾行为数据,对规范使用者给予一定的保费返还,从而推动保险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防控”转变。

尽管当前智驾险仍存在诸多争议,但作为智能驾驶时代的风险对冲创新产品,其发展进程将推动法律体系完善与行业生态重构。只有建立起数据透明、权责对等、动态适配的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护航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