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后,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一轮调整,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纷纷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降幅超过100个基点。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底层资产收益率下滑,理财产品面临‘资产荒’压力,未来市场规模增幅预计有限。

自央行于5月7日宣布降准降息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一轮显著调整。记者观察到,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近期纷纷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据统计,已有超过百只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被下调,其中多只产品的降幅甚至超过100个基点,显示出市场利率下行对理财产品的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降准降息政策导致市场利率中枢下移,进而影响到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如同业存单、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这一变化使得理财产品难以维持原有的业绩比较基准。此外,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监管部门要求理财产品采用净值化估值方式,并严禁隐性刚兑,进一步加剧了理财产品的收益压力。

在此背景下,多家理财公司推出“降费”措施,以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存款利率的下行也促使部分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市场。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理财市场仍将面临“资产荒”的挑战,预计市场规模增幅有限。

业绩比较基准频繁下调

随着市场整体利率的持续下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成为常态。5月7日,央行宣布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并将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市场普遍预测全面降息潮即将到来。在此背景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同步下调,掀起了一轮“下调潮”。据不完全统计,自5月7日以来的一周内,已有超过150只理财产品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

例如,兴银理财的“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2.10%~4.05%下调至1.50%~2.50%;东莞农商行的“玉兰理财莞益固收增强”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更是降至0.01%。结构性产品方面,如挂钩中证1000指数的固收类产品,其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也普遍收窄。

从实际收益率来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5月初的一周内,全市场存续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

央行降准降息政策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移,导致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下滑,进而影响到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收益。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指出,这一政策变化是导致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主要原因。

底层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

为了应对底层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趋势,理财公司今年以来已多次调整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涉及民生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中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业内人士表示,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直接体现。当前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明显,底层资产收益难以支撑原有的高基准。

据Wind数据,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债券类资产收益持续下滑,银行间同业存单收益率已跌破2%;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大幅下降。此外,随着监管对估值整改和信息披露规范化的推进,理财产品估值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理财产品必须采用净值化估值方式,并禁止隐性刚兑。

未来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将进一步下滑。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鉴于2025年理财收益率中枢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且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理财公司适时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有助于调整投资者的收益预期。

低风险高收益资产缺口扩大

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背后是底层资产收益率的下滑。在未来整体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这一调整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由于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保守型资金开始流向现金管理类产品和结构性存款;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资金则开始增加对“固收+”策略产品的配置。

据Wind数据,4月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占比上升。业内人士表示,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保守型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而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则开始关注“固收+”等策略产品。

为维持产品吸引力,机构通过降费等措施部分对冲收益下行。然而,从长期来看,理财产品收益基准的下降可能会削弱资金流入的动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2025年理财市场仍将面临“资产荒”的严峻挑战,低风险且高收益的优质资产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