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资深业内人士围绕金融消保强化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创新展开深度研讨。会议提到,财富管理需转向客户运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消保体系,同时代销机构面临消保痛点,需加强适当性管理。

  财联社4月28日讯 随着资管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环境正迎来新的挑战与变革。银行、券商、第三方代销机构等财富管理行业主体都在积极应对这些新变化。

  近日,由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及方正富邦基金联合主办的“新生态·新服务——金融消保强化与财富管理创新研讨会”上,众多来自智库、互联网平台、银行、证券、基金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深入探讨了金融消保强化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创新。

  专家们强调,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转向客户运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消保体系。在此过程中,一些机构正尝试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消保,如动态化适当性系统、线上线下投教等。对于从业人员而言,线上线下融合能够强化双方的消保能力,而多方合作共建行业生态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代销机构面临消保痛点?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代销产品的合作机构管理、销售管理、代销产品准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在公开征求意见。

  从这些新文件中可以看出,适当性成为关键词。在推介代销产品过程中,商业银行需建立健全代理销售全流程监测和管理机制,对宣传资料、信息查询、适当性管理、销售人员管理、可回溯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确保客户购买的产品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金融机构需要提出明确的适当性匹配意见,购买产品所需资金与客户财务支付水平明显不匹配的,应被认定为客户与相关产品不具备适当性,这一要求较其他现行的适当性管理规范更为严格。

  对于适当性管理,济安集群轮值主席韦洪波进行了深度剖析。他指出,当前客户风险测评与产品风险等级匹配存在多维与单一的矛盾,导致匹配偏差。随着适当性管理新规的出台,金融产品销售监管进入全流程规范化新阶段。

  他提出了适当性管理的“5K”原则,即了解你的基本原则、了解你的市场背景、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产品、了解你的服务。

  同时,从产品维度来看,济安金信会从收益性、稳定性、期限性、流动性、波动性五大维度评估产品风险,以避免出现风险错配的情况。

  新消保环境下各方如何转型?

  随着消保相关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消保已成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行业各方关注的焦点。

  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认为,资管行业创新迅速,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环境日益复杂,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大资管/财富管理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客户端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已超过投资端。这意味着,随着监管规则完善和线上化加速,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服务,通过动态风险匹配、信息披露透明化及科技赋能,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蚂蚁集团财保事业群副总裁祖国明分享了科技与消保融合的实践案例,如通过AI提炼产品风险要点、动态调整用户风险画像、设置交易冷静期等机制,将消保融入业务流程。

  展望未来,他提出构建消保科技业务正循环体系的构想,强调技术能力先行、行业协同共治以及从合规到共赢的转变。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集团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杨辉认为,监管政策的细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但也对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提出,行业应关注投资者获得感,从规模导向转向关注投资人实际收益,并分享了京东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探索。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