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打造LGC新模式,探索政府投资基金新路径
AI导读:
顺义区通过打造LGC新模式,发挥GP和LP统一优势,探索创新非资本市场退出路径和投资收益多元化评价标准,助力实现从产业大区向产投大区的跃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模式中,GP和LP的利益一致性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当前资本市场退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愈发显著。北京顺义区正致力于通过打造LGC新模式,发挥GP和LP统一的优势,探索创新的非资本市场退出路径和投资收益多元化评价标准。
LGC模式是顺义模式的核心亮点,其中“L”和“G”分别代表基金的LP和GP均由顺义区自主承担,再结合国资控股金融牌照的信用融资(Credit),构建了一体化的投贷联动机制。近日,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顺义国资总经理吕亚军在接受专访时详细阐述了这一模式。
蜕变跃迁:顺义区正从“产业大区”向“产投大区”迈进。2023年,顺义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3亿元,同比增长7%,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位居全市前五,工业总产值稳居北京市前三。然而,在产投层面,顺义区仍有待加强,亟需构建起强大的产投能力。
为此,顺义区在政府投资基金领域不断发力。2017年7月,顺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区财政资金的代持机构,发起设立了顺义区第一只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100亿元。截至目前,该引导基金已招引设立10只子基金,认缴规模超过24亿元,实缴规模超过21亿元。
在吕亚军的主导下,顺义区逐步探索出富有特色的“顺义模式”,助力顺义实现从产业大区向产投大区的跃迁。吕亚军指出,促进产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内生式发展产业;二是通过投资方式更主动地进行产业布局。顺义区过去主要依赖内生式产业发展,现在亟需通过产业投资方式吸引企业落户。
2024年下半年,顺义引导基金二期筹备设立,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实现了年内设立、备案和投资的成果。相比一期基金以纯LP方式做投资,二期基金在LGC模式下完全由政府出资,由顺义金控全资子公司工顺投资管理。二期基金所投子基金,均由顺义国资体系内团队管理。
特色探索:顺义区在打造新一期的顺义引导基金时,参考市级基金的经验,积极进行具有顺义特色的探索和LGC模式创新。顺义国资公司和顺义金控作为同一体系下的两个平台,更容易形成协同效应,为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服务。
顺义国资公司定位为产融平台,拥有良好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顺义金控定位为产投平台,其全资子公司工顺投资扮演着GP的角色。此外,顺义金控旗下还有两家担保公司,可以与基金业务进行投贷联动,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扬长避短:顺义模式中,GP完全由顺义金控旗下团队担任。吕亚军表示,虽然自有投资团队可能不像知名投资机构那样有超强的实战经验,但对顺义当地产业格局认知更加深刻,可以更好地贯彻当地产业布局要求。
同时,顺义模式强调在国资体系内做到尽量市场化。顺义引导基金二期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从市场化角度出发,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包括充实配强基金管理团队、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此外,还通过市场化方式招引专业人才,并加强基金专业化队伍建设。
全局思维:面对当前市场中投资端和退出端的两大趋势,资本不得不耐下心来。LGC模式在做耐心资本层面具有天然优势。吕亚军介绍称,团队已经能把五年到十年的长期成本压到较低水平。
与此同时,当前A股平均市盈率已经下降较多。因此,面对大部分的一级市场产业投资机会,顺义区可以非常从容地选择机会,做到逆周期、长期地陪伴企业成长。吕亚军强调,耐心资本并非佛性资本,而是追求有效的α收益。
就顺义政府投资基金来说,当地通过全局思维对投资收益做了多元化的界定,包括财务收益、落地收益等。吕亚军表示,希望重新定义国有资本投资收益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在逆周期的情况下兼顾产业招引和财务回报。
展望未来,顺义区团队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顺义区升级为产投大区,成为北京区级政府投资基金的新范本和新高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