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油发展潜力巨大,助力食用油自给率提升
AI导读:
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较低,稻谷、玉米和小麦等粮食加工副产物可转化为高营养价值的谷物油,提高食用油自给率。谷物油产业化发展将丰富食用油种类,推动多元化、内循环转型。同时,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市场认知,构建“以粮养油、以油促粮”的新发展模式。
稻谷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等新型小众油,因消费者认知不足而未被广泛接受。为增强市场认知,需加强宣传、市场培育及品牌建设,以形成谷物油消费的良好市场环境。
我国食用油自给率偏低,高度依赖进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挖掘油料增产潜力。稻谷、玉米和小麦作为主食原料,同时也是谷物油的重要来源。通过精深加工,这些粮食的副产物如米糠、麸皮、玉米胚芽等可转化为高营养价值的谷物油,提升粮食附加值,同时提高食用油自给率。
谷物油产业化发展将丰富我国食用油种类,推动食用油供给体系向多元化、内循环转型。传统食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油脂油料进口面临挑战,因此提高油料自给率至关重要。政府正实施大豆油料提升工程,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谷物油,如玉米油和稻米油。
谷物油在我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占比高达90%以上,其加工副产物产量巨大,是未充分开发的“隐形油田”。谷物油包括稻米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等,但受限于原料分散、技术门槛和市场认知,其发展较为缓慢。
粮食加工副产物保质期短且分散,收集难度大。因此,应推动谷物油产业链整合,引导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循环产业链基地,缩短原料来源半径。益海嘉里、中粮、北大荒等企业已在稻谷主产区布局,西王在山东滨州建立玉米油加工基地,其他粮油企业也在小麦主产区建立小麦胚芽油生产基地。通过精深加工,可开辟粮油产业新赛道,催生千亿元级食用油市场。
谷物油转化关键技术在于原料保质和炼油技术。产业发展依赖科技创新,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合作,提供技术支撑。例如,米糠虽营养丰富,但易酸败、氧化稳定性差,收集难度大,限制了其深加工。
为提升谷物油市场认知,应强化宣传,加强市场培育,将谷物油纳入储备食用油,推动其进入餐饮供应链,甚至借鉴日本经验,将稻米油指定为中小学营养午餐烹调用油。
谷物油与主粮同源,开发谷物油是激活存量资源、重构产业生态、创造增量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以粮养油、以油促粮”的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粮油安全保障水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