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金融机构促消费,多维度发力释放消费动能
AI导读:
“双十一”不仅是电商盛宴,更是金融机构促消费的舞台。商业银行借力信用卡、储蓄卡及消费贷政策,推出多重优惠,加码营销。贴息政策释放消费动能,淘宝天猫上线“国家贴息”专区。银行需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提升用户黏性。
◎记者陈佳怡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不仅是电商平台的消费盛宴,更是金融机构促消费的重要舞台。随着今年“双十一”消费高峰的到来,商业银行不仅将信用卡、储蓄卡作为核心发力渠道,推出多重支付优惠,更借力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红利,加码消费贷产品营销,多维度发力促消费,助力消费市场繁荣。
多重支付优惠活动集中推出
“双十一”期间,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多场景的优惠活动。例如,招商银行信用卡推出经典的“11·11加鸡腿”活动,持卡人只需手机支付绑定并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单笔消费满18元即可刮优惠券,最高返1111元,最多可返30次。除了支付返现,用户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下单,最高可享24期0分期利率。工商银行推出“爱购11·11”活动,信用卡用户在淘宝、京东、抖音、美团、携程等电商平台消费,可享受多档满减优惠。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联合电商平台加码促消费。今年“双十一”,支付宝联合数十家商业银行,推出“银行卡天天减”活动。消费者成功报名后,使用相关银行绑定的银行卡付款,每天单笔消费最高可减11.1元。
本是电商平台一年一度的消费盛宴,为何引得银行纷纷入局?一位城商行零售业务部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原因在于“双十一”期间消费活跃,被视为银行提升线上份额的关键窗口。从去年数据来看,“双十一”是金融机构零售业务线上冲量的必争之“局”。据阿里巴巴集团介绍,第十六届天猫“双十一”狂欢季期间,其商品交易额(GMV)强劲增长,购买用户规模创新高。
“银行信用卡推出一些与‘双十一’相结合的优惠活动,旨在借助购物节消费旺季,推动信用卡业务向上发展,同时对拉新也能够形成一定助力。”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贴息政策持续释放消费动能,除了围绕信用卡、储蓄卡的优惠之外,消费贷也是金融机构发力的重点。
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落地,政策红利也在“双十一”消费旺季迎来集中释放。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借此时点积极营销个人消费贷产品。叠加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后,实际信贷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为消费者切实“减负”。例如,华夏银行公众号介绍,龙e贷、菁英贷等华夏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可按实际消费金额的1%年利率贴息。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贴息金额最高1000元;单笔5万元及以上覆盖七大类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单客户总贴息金额最高3000元。
为响应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10月30日,淘宝天猫正式上线了今年“双十一”的“国家贴息”商品专区,当消费者购买带有“国家贴息”标识的商品,选择花呗分期付款时,就可以享受国家贴息。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政策定点机构之一的蚂蚁消金处了解到,本次“国家贴息”专区的商品,均做到了分期免息,分期期次有3期、6期、12期,甚至24期,消费者无须支付利息成本。数据显示,在国家贴息政策的带动下,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平台支持花呗分期免息的商品数量达到了千万级。其中,支持花呗分期免息的高期次商品覆盖率提升了60%。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国家贴息政策引领,平台商家响应加码,共同为消费者补贴分期免息,让金融“活水”在源源不断流向消费领域的同时,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协同发力,持续释放消费动能,推动经济稳健增长。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银行在‘双十一’期间的营销,本质上是通过高感知的支付优惠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批量获客,尤其能触达年轻、线上活跃但尚未深度绑定银行服务的长尾客群。”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短期活动带来的多为短期用户,若缺乏后续经营,极易在优惠结束后流失。
在此背景下,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在“双十一”结束后,商业银行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须从“一次性营销”转向“客户全生命周期经营”,通过优化服务模式、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提升与消费者的黏性。
要实现长期留存,王蓬博认为:一方面,银行应该依托活动期间积累的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匹配其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银行应深化与电商、本地生活等高频场景的生态绑定,通过权益体系、积分通兑、专属服务等方式提升账户黏性。如果要考虑将短期的优惠活动用户进行长期的价值转化,苏筱芮表示:一是要关注渠道转换,积极引导用户进入银行私域体系;二是要关注用户黏性,强化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生活及金融领域的服务价值。
当前,信用卡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发卡量增速放缓,获客成本升高。“银行不能再依赖单一平台或通用权益打价格战,而应聚焦细分客群的深层需求,打造垂直化的价值主张。同时,强化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数据驱动的动态权益调整和情感化用户运营,构建难以被简单复制的竞争壁垒,方能在红海中开辟新增量。”王蓬博说。苏筱芮则表示,在消费提振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的核心方向是关注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在存量市场实现精益发展。同时,零售融合发展的思路正变得越发普及,将储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进行融合串联,有助于提升高端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质量,使得高端客户留存更具效率,从而为信用卡机构带来更多盈利贡献。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