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整合潮加速:数字化战略从量变到质变
AI导读:
银行业的App整合潮正在加速,多家银行相继启动旗下直销银行、信用卡及生活服务类App的功能迁移与关停。业内人士指出,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也意味着银行数字化战略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银行业的App整合潮正在加速,涉及银行数字化渠道优化(银行数字化)。近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机构相继启动旗下直销银行、信用卡及生活服务类App的功能迁移与关停,标志着银行数字化渠道从分散走向集中。业内人士指出,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也意味着银行数字化战略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银行战略转型)。
“瘦身潮”蔓延
北京银行近日公告称,因直销银行业务调整,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相关功能已并入“京彩生活”App。这意味着,北京银行成为又一家关闭独立直销银行App的银行机构。此前,民生银行、昆仑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已完成类似整合。
信用卡App领域的整合同样提速。9月底,中国银行宣布启动“缤纷生活”App的功能迁移,原App功能将陆续并入中国银行App,随后停止注册与下载,并逐步关停。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这是国有大行首次对信用卡App进行系统性整合,“对于整个行业具有风向标意义”。鉴于信用卡业务在银行信贷结构中的占比下降,预计其他大型银行也将陆续跟进。
在中小银行中,信用卡App关停已成趋势。今年以来,北京农商行与江西银行相继关闭“凤凰信用卡”“惠享精彩”等App,将功能并入主力手机银行;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信联合社等机构也在过去一年完成类似操作。
其中,渤海银行的整合路径具有代表性——该行在2024年12月正式关闭信用卡App,并将全部功能迁入主App信用卡板块。
国有大行的整合趋势亦越发清晰。建设银行虽保留独立“建行生活”App,但在2024年底上线的手机银行2025版中,已强化与“建行生活”的融合联动,实现用户体系互通、权益共享。工商银行则更早行动,自2021年起陆续终止多个冗余App,并将微信公众号等数字渠道整合为统一入口。
直销银行领域更早进入“退场潮”。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4年11月公告,包括民生直销银行、昆仑直销银行在内的25款金融客户端主动申请注销备案,涵盖理财、企业金融、消费信贷等多个细分领域。浦发银行等机构也在整合旗下企业银行与生活服务类App,聚焦车贷与按揭业务的“甜橘”App已正式下架。
监管推动与用户体验倒逼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App整合潮的出现,既是监管要求,也是市场与技术逻辑的必然结果(App整合逻辑)。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清理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重叠或存在合规风险的App,加快优化整合步伐。
同时,App分散运营的高成本与低活跃,已成为银行数字化发展的瓶颈。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银行“缤纷生活”App月活仅154万,远低于主手机银行App的千万级规模。多数信用卡App仅具备查账、还款等基础功能,缺乏内容与场景创新,用户使用频率低,却需银行承担持续的人力与系统维护支出。
“过去条线思维主导,每个部门都想拥有自己的App,这意味着掌握触点与预算资源。但在体验与成本压力下,独立App的存在正被重新审视。”一位股份行人士对记者称。
用户行为的变化同样在倒逼银行转型。不少用户表示:“手机里曾装了五六个银行App,有生活服务、信用卡、理财类的,但最终只留下常用的一两个。太分散反而麻烦。”银行也逐渐认识到,客户更偏好在一个App完成全场景金融与生活服务,一站式体验成为数字化竞争的核心。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认为,这意味着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阶段——从“功能叠加”走向“生态融合”。
“过去追求的是渠道覆盖率,现在比拼的是用户黏性与数据价值。”高政扬说。在他看来,App整合不仅是减少冗余,更是运营逻辑的调整:集中资源打造主入口,统一客户身份体系,整合数据与场景,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化服务。
娄飞鹏指出,整合后的重点应聚焦四个方向:一是重塑移动生态,升级主App的信用卡、支付与财富管理功能,实现多客群一体化运营;二是提升数字化能力,引入AI与大数据技术,强化智能风控与客服体系;三是拓展增值服务,将“金融+生活”深度融合,延伸至出行、消费、养老等领域;四是夯实安全与合规基础,确保数据迁移安全与隐私保护。
“App整合的核心,不是‘减少数量’,而是‘优化结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集中化能统一品牌入口,打通数据孤岛,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同时降低系统成本与安全风险。“未来的竞争不在于谁的App更多,而在于谁能更高效地理解用户、服务用户。”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