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增资扩股趋势明显,多家银行实施可转债转股
AI导读:
6月13日晚间,苏农银行发布公告将增资扩股。今年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增资扩股,部分银行的股权结构有所调整。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一些难点,专家建议加快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6月13日晚间,苏农银行发布公告,因可转债转股及资本公积转增,该行注册资本将由18.03亿元增至20.19亿元。这一动作反映了当前中小银行增资扩股的趋势。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纷纷采取引入外部股东、可转债转股、定向增发等多种方式增资扩股。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部分银行的股权结构有所调整,地方国资背景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
多途径增资扩股
苏农银行相关公告显示,该行自2020年变更注册资本以来,因可转债转股累计增加的股份数为3197.61万股。同时,该行实施了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股的方案,实际转增1.84亿股。此外,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的可转债也均已触发强赎条件,转股进程提速。
除了可转债转股,还有上市银行拟通过定向增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例如,港股上市银行泸州银行公告拟定增募资。今年以来,多家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增资扩股方案或变更注册资本申请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复。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区域性中小银行对资本补充需求较大,增资扩股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较为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部分银行股权结构调整
随着区域性中小银行增资扩股,部分银行的股权结构发生调整,地方国资频现股东名单。例如,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的重要股东。汉口银行在完成定增后,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占比进一步提升。
田利辉指出,当前区域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外部融资渠道受限、内源性资本积累承压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等难点。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应支持中小银行加快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提高资本补充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