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存款利率“降息潮”成为今年5月银行业关键词。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面临新一轮存款降息,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跌破1.5%。民营银行发展格局出现两极分化,头部银行具有明显优势,而尾部机构则面临多重压力。业内呼吁支持民营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服务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谢忠翔

  存款利率“降息潮”成为今年5月银行业关键词。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面临上一轮利率“补降”尚未结束,大中型银行又掀起新一轮存款降息,主流银行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已普遍跌破1.5%。长期依赖高利率揽储的民营银行,在净息差下行压力中,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负债成本。

  作为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的重要力量,民营银行近年来发展格局出现明显分化。业内人士指出,民营银行应抓住低利率环境下资金成本劣势缩小的机遇,利用数字化能力强化风控和业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利率优势逐渐消失

  5月以来,辽宁振兴银行、吉林亿联银行、湖南三湘银行、福建华通银行等多家民营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事实上,自4月以来,已有多家民营银行主动多次降息。

  长期以来,受线下网点少、线上渠道窄等限制,民营银行获客和揽储压力大于其他类型银行。因此,“高息揽储”成为民营银行扩大负债端的重要手段,部分储户也因此前往异地开户存款。

  经过多轮降息,多数民营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已降至2.5%及以下。尽管与国有大行、股份行相比仍有约100个基点的利差,但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与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相比,也失去了明显优势。

  从净息差来看,民营银行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仍受净息差下行影响。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民营银行平均净息差为3.95%,虽高于商业银行1.43%的平均水平,但较去年末下降了16个基点,降幅居各类银行之首。

  专家表示,民营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相对较弱,以往普遍以高利率吸引客户,因此降息空间更大。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民营银行压降负债成本,保持息差基本稳定,提升稳健发展能力。

  行业发展两极分化

  2024年是首批民营银行成立十周年。记者梳理19家民营银行2024年年报发现,民营银行经营发展延续明显的“二八效应”。头部民营银行在规模和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腰部”和“尾部”机构则面临经营、资本补充及监管压力。

  总体而言,2024年末19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合计约2.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但增速较前几年放缓。其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两家头部银行资产总额超1.12万亿元,占据民营银行半壁江山。目前,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的民营银行有5家,500亿至1000亿元之间有6家,低于500亿元的8家。值得注意的是,振兴银行、三湘银行等尾部银行资产规模出现收缩。

  经营业绩方面,头部机构也面临营收下降或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如微众银行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3.13%,网商银行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减少24.66%。数据显示,19家民营银行中,9家净利润同比下降。裕民银行净利润仅为976万元。

  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介绍,去年部分民营银行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2024年民营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平均不良贷款率达1.66%,2025年3月末进一步升至1.76%,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提升创新竞争力

  民营银行对资本金的渴求更甚于其他银行。然而,无论是通过股东增资还是发行资本工具,一些民营银行仍面临困难。

  民营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民营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11.98%,低于商业银行整体的15.28%,也低于城商行和农商行。

  业内人士和民营银行股东呼吁,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资本约束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瓶颈。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民营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同时,建议完善民营银行差异化监管,建立独立监管评价体系,放宽部分业务限制,提供更多创新机会。

  在股东治理方面,部分民营银行股东自身经营问题降低了银行认可度。去年,裕民银行、新安银行、新网银行等通过引入地方国资股东,强化了公司治理。

  去年9月,19家民营银行高管代表在广东梅州参加研讨会,讨论民营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会议强调,民营银行应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利用数字化能力支持风控和业务创新,聚焦特色化、差异化业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升数字化能力,以金融科技优势赋能内部治理和外部展业。

  业内研究人士建议,民营银行未来应发力产品创新与个性化服务,避免与大中型银行在主流赛道上竞争,而应聚焦中小微企业贷款方案、个人客户财富管理服务等领域。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