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据资源入表突破与挑战并存
AI导读:
多家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了数据资产入表情况,但入表金额较小且面临诸多痛点和难点。数据资源入表将带来利润增加等积极影响,但确权、估值等工作难度较大。数据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迅速,但仍需多方努力探索发展路径。
银行数据资源入表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政策推动下,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了数据资产入表情况。然而,目前入表金额仍然较小,且面临诸多痛点和难点。
银行数据资源入表进程加速
光大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及其附属机构的无形资产中包含数据资源约1809万元。
中信银行2024年年报指出,无形资产涵盖土地使用权、计算机软件及数据资源等,数据资源的预计使用寿命为3年。根据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数据资源原值为579万元,累计摊销为85万元,净值为494万元。
宁波银行年报显示,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包含数据资源600万元,使用寿命同样为3年。
恒丰银行也在年报中提到,按照《暂行规定》,该行确认的数据资源原值为112万元,累计摊销为11万元,净值为101万元。
部分银行还提及了数据资源入表的推进情况,按照《暂行规定》制定了“数据资源入表五步法”,开展数据资源梳理和盘点,实现了数据资源入账的突破。
从数据上看,目前入表的数据资源占比较小。以光大银行为例,2024年底含数据资源的其他无形资产仅占无形资产余额的0.36%,无形资产余额占集团资产总额的0.07%。
相比之下,“数据大户”中国移动2024年数据资源入表金额达到6.16亿元,包括无形资产5.60亿元和开发支出0.56亿元。中国移动在2024半年报中首次披露数据资源入表7000万元,半年内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大。
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银行仍处于探索阶段,相比其他行业,银行对数据资源入表更为谨慎,监管指导也需进一步明确。
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暂行规定》为数据资产化提供了政策指引,拉开了数据资源入表的序幕。该规定要求企业根据数据资源的持有目的、形成方式、业务模式等,对数据资源相关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此背景下,银行的数据资源入表工作逐步展开,经历了数据资产盘点、评估、计量等流程。
中信银行表示,为提升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该行全面推进数据管理领域工作措施,于2024年完成全量数据资产盘点,构建了覆盖全行主要经营管理领域及信息系统的数据资产目录。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及《暂行规定》,中信银行采用“数据资源长期性评估”、“业务场景经济利益流入量化论证”、“入表成本金额精确计量”的策略,完成了2024年年报数据资源入表。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2024年A股市场数据资产入表总金额约为20.81亿元,其中作为无形资产计入的有78家,总金额12.06亿元;作为开发支出计入的有28家,总金额7.68亿元;作为存货计入的仅3家,总金额1.07亿元。
面临诸多挑战
银行数据资源入表将带来哪些影响?
深圳数据交易所战略与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李颖表示,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后,相关支出从费用转为无形资产,短期内利润表费用减少,利润增加;长期看,持续购买和开发数据资源将带来小幅利润增长,但对报表总额影响有限。
尽管数据资源入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趋势,但作为新兴事物,确权、估值等工作难度较大。
李颖指出,目前银行业数据资源入表面临三大难题:数据盘点和治理困难、数据产权不清晰导致确权难题、数据无形和价值易变导致计量和实操难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业数据资产估值指南》为数据资产估值提供了实践依据,但相关难点依然明显。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表示,数据资源的预期使用寿命需考虑经济利益实现的业务场景、数据时效性、数据活性等因素,一般不超过5年,并选择匹配的摊销方式。
计量方面,根据《暂行规定》,数据资源入表的初始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不能将数据资源估值作为调整账面价值的依据。
围绕数据资源出售的会计问题,若数据资产以出售为目的,应确认为存货,出售时按收入准则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若用于自用则确认为无形资产,需按使用寿命摊销。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快速发展
数据资源入表处于起步阶段,而数据资产增信、质押融资等数据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光大银行多家分行启动数据资产融资服务,为数据服务商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落地全国首笔小微企业无质押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和跨境企业数据资产融资业务。
2024年6月,神州数码将数据产品作为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并获得建设银行深圳分行3000万元授信融资。
银行与数据交易所紧密合作,推动数据资产融资业务。数据交易所负责数据产权登记和合规认证,银行则基于数据资产为客户提供增信或质押服务。
然而,数据质押融资业务同样面临挑战,如数据贬值快、金融机构风控难点等。
无论是入表还是增信、质押融资,数据的确权与估值都是关键所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探索发展路径。
数据资源入表有助于银行管理层重视数据积累,强化数据在业务中的作用,促进业务和服务转型与创新。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