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2025年4月2日,23家A股上市银行已披露2024年年报,净息差持续下行引发市场关注。国有四大行净息差普遍较低,地方性银行分化较大。多家银行表示将通过降低负债付息率等方式积极管控息差水平。

截至2025年4月2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3家银行披露了2024年年报,净利息收入占比走高,但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行,这一趋势再次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记者梳理发现,国有四大行的净息差普遍偏低,而头部股份行的净息差则相对较高,地方性银行的净息差则呈现出较大的分化,其中常熟银行的净息差最高,达到了2.71%。但与2023年相比,各类银行的净息差均延续了下降趋势。

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在多家银行的业绩发布会上,部分银行管理层表示,虽然今年净息差仍会收窄,但压力会减轻,并会通过降低负债付息率等多种方式来积极管控息差水平。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目前净息差已到历史低位,未来下降空间有限。

净息差普遍收窄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

上市商业银行的息差走势与行业整体趋势相符。截至目前,已有23家银行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数据显示,银行息差持续收窄,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

其中,国有大行的净息差普遍较低,邮储银行表现突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2024年的净息差分别为1.42%、1.42%、1.51%、1.40%、1.87%和1.27%。

在股份行中,招商银行的净息差最高,为1.98%,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1.87%和1.82%。地方性银行的净息差分化较大,常熟银行的净息差最高,达到2.71%,而重庆银行的净息差则较低,为1.35%。

“影响银行净息差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杨海平指出,“一是货币政策导向,二是市场竞争态势,三是商业银行存、贷两端的议价能力,这取决于银行服务质量、战略定位和市场份额等,其中货币政策导向是宏观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核心收入来源是净利息收入,另一部分是非利息净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及其他非息收入如投资收益等。

净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除以平均生息资产,反映了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记者注意到,由于市场波动,去年国内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反而逐季下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一季度到四季度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25.63%、24.31%、22.95%和22.42%。

传统银行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比通常超过60%。息差收窄0.1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全年利润甚至可能减少数十亿至上百亿元。

对于各类型银行息差下行的情况,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去年股份制银行净息差降幅最小,城商行降幅最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较为稳定,农商行逆势有一定上升。

从具体上市银行来看,A股上市银行中共有三家城商行披露了年报,分别为郑州银行、青岛银行和重庆银行。其中,青岛银行盈利表现最强,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16%。

对于是否能简单用净息差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杨海平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净息差只能分析净利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不能反映非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也看不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程度以及成本收入比等情况。

净息差压力犹存

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虽然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存在,但今年收窄的幅度可能会减小。同时,银行也将通过降低负债付息率、扩大基础客群等多种方式来积极管控息差水平。

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整体判断2025年净息差下行仍是行业共性,但下降幅度在收窄。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也表示,招行2024年净息差下降幅度在逐渐缩小。

兴业银行管理层则表示,该行存款付息率有优化空间,净息差降幅力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信银行(拟任)行长芦苇则表示,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

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然会继续承压,资产端和负债端都面临挑战。

多家银行提息差管控

近几年,央行持续下调LPR引导社会融资利率下行,整个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下降趋势。然而,银行也需要维持合理的净息差和进行资本补充以保证融资能力,进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杨海平表示,按照目前的货币政策导向来看,2025年净息差大概率仍然是承压态势,但收窄的幅度会放缓。净息差已经降到历史低位,再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也表示,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多家银行也重点说明了净息差管控措施。农业银行行长张辉表示,将加强净息差管理作为低息环境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控制息差收窄幅度的关键在于压降负债成本。

招商银行则表示,将通过前瞻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净息差合理稳健运行。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