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新策略出炉
AI导读: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提出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对比去年,今年政策阐述更为细致,明确提及多种化解风险方式。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占比9.1%,总资产占1.8%。预计探索高风险中小银行市场化退出方式将成为新的处置思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张欣北京报道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策略迎来新进展!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通过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同时,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对比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表述,今年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阐述更为细致,首次提出“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并明确提及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具体方式。这一政策转向回应了经济转型期的金融安全需求,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指明路径。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截至2023年末,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占比9.1%,总资产占1.8%。自2024年起,四川、广西、海南等地积极探索设立省级联合银行,或通过吸收合并风险机构组建省级统一法人。预计除专项债注资和兼并重组外,探索高风险中小银行市场化退出方式将成为新的处置思路。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一直是监管重点。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中小金融机构存量风险正在有序处置,增量风险得到明显遏制。去年金融监管总局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8万亿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4年以来,省联社改革、村镇银行合并等节奏加快。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工作综述显示,辽宁农商行成功吸收合并36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成为农信系统改革化险工作的典型范例。四川、广西、海南等地省联社改革方案落地实施,省级机构相继组建开业。新疆组建全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方案获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布局持续优化。
金融监管总局强调,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已明确思路、搭建框架、找到路径并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高风险机构集聚地区已制定具体改革化险方案,按“一省一策”原则稳妥推进,一批高风险机构得到有效处置。
华西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姜丹指出,省联社改革主要有五种模式,包括联合银行模式、统一法人模式、金融控股改革模式等。今年年初,各地省级两会陆续召开,省联社改革进展被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此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强调,要“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各省(区)结合自身情况,探索适宜的改革模式与路径,引导农村信用社坚守服务定位,优化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增强发展动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