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小金融机构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同步推进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采用多种手段化解风险,完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差异化、内涵式发展,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议题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同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采用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手段分类化解风险。同时,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保持了近年来金融监管政策的连贯性,还首次提出了“同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的理念,明确了化险路径,为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前行指明了航向。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记者会上透露,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较峰值减半。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我国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模式清晰,成效显著,已进入收官阶段,未来应聚焦风险处置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亦表示,金融风险稳步收敛,中小金融机构存量风险有序处置,增量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化险,方向明确

李云泽强调,去年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8万亿元,创历年新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早在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列为首要议题。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共识别出481家次预警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占比高达75%。

改革化险进程加速,农合机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省联社体系改革,而村镇银行风险化解则侧重于压实主发起行责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成立拉开了农信社改革序幕,多地已将农信社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村镇银行风险化解方面,主发起行责任凸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初至今,村镇银行股权变更批复远超去年同期。

政策引领,转型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性,提出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并重。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一态度更加积极,措施更加全面,能够有效平衡风险处置与市场稳定。

中小金融机构转型的关键在于完善功能定位与治理机制,差异化发展服务本地经济,内涵式发展提升管理与技术能力。董希淼建议,制定中小银行改革化解方案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按照“一省一策”要求实施。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寻找差异化定位,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迈向特色化、精细化发展之路。

曾刚强调,保持中小金融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做好“同步推进”与“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后续工作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