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新模式:探索“人房地钱”联动新路径
AI导读:
本文探讨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变化及传统模式问题,阐述构建新模式的迫切性。通过专访专家,分析“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提出不同区域新模式差异化体现方式,以及大城市内部问题和保障房配置策略,为人口流出地区指明可持续发展路径。
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房地产主要解决住房总量短缺,如今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40平方米,改善型住房需求显著增加。
同时,房地产传统发展模式暴露出土地与住房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构建新模式尤为迫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此后相关概念频繁出现。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那么,“人、房、地、钱”四大要素如何联动?不同区域新模式如何体现差异化?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要素联动的关键在于人,人口流动决定房地产供应方向。对于人口流入地,需增加建设用地投入;人口流出地则不应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资金方面,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人口流入地,财政转移支付需更多与人口流动方向相匹配。
衡量“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是否有效,虽无通用指标,但仍有一些现象可提供判断信号。在人口持续向核心城市、都市圈迁移的背景下,房地产供应需关注总量、结构和区位。
大城市内部同样面临“人房地钱”问题,住房建设若推向郊区,会产生职住分离和居住与消费的割裂。关于保障房配置,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布局需与人口流动趋势紧密结合,城市内部的布局也应向人口流入多的中心城区倾斜。
对于人口流出地区,要发掘新的比较优势,依托财政转移支付,谨慎借债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