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城市更新行动,要求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文章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及结构性分化,包括不同城市间、城市内部区域间、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及住宅与商业物业市场的分化,指出需深化制度改革以实现市场稳定。

  尹中立(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性,要求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并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以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这一决策不仅是对第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的认可,也是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基础尚不牢固的精准施策。

  自2024年9月起,为实现“稳楼市”目标,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降准、降息,以及创新的保障房再贷款机制。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市场预期,楼市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一、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10%,达到383万套,楼市交易明显活跃,止跌企稳目标初步实现。

  在房地产市场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变化日益凸显,反映了市场内部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城市间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核心城市和核心地带的住宅成交占比增加,一线城市交易活跃度提升最为显著,二线城市次之,三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小。这与我国土地资源与人口资源的长期错配密切相关。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土地供给却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大城市土地供求紧张,中小城市土地供过于求。在房价上行周期,中小城市的供需矛盾被投机气氛掩盖,但随着市场拐点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发突出。

  其次,同一城市内部,核心区域交易量回升幅度明显高于非核心区域,成交占比提高拉高了平均房价。以深圳为例,二手房价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主要因核心区域高价房成交占比增加。这种成交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对房价回升的误判。

  再者,二手房成交占比上升,新房成交占比下降。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同比减少12.1%,而存量商品房转移登记同比增长34.7%。部分房企债务风险增加,购房者转向二手房市场,以降低购买期房的风险。此外,“带押过户”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二手房市场的活跃。

  最后,住宅市场与商业物业走势分化。写字楼和商业地产市场仍面临挑战,租赁需求以续租、搬迁为主,新增需求有限。部分城市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租金持续下跌,这与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错配直接相关。

  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分化揭示了体制与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回升,既要在刺激需求上下功夫,如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等,也要在改革房地产市场基础制度上取得突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