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年内2565家险企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较去年同期增长约六成,险企分支机构持续“瘦身”。这既有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变化的推动,也有险企自身战略转型和成本控制的需要。预计险企分支机构精简和撤并的趋势还会持续。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瘦身”之旅还在继续,这反映了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降本增效的新趋势。近日,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平安产险、泰康人寿等多家险企的一批分支机构集中退出市场。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统计,截至10月22日记者发稿,年内已有2565家险企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较去年同期增长约六成,这一数据凸显了行业变革的力度。

  而从险企新设机构来看,截至记者发稿,年内险企新设分支机构272家。以此计算,年内险企分支机构净退出数量达2293家,显示出行业调整的深度。具体来看,在今年退出市场的险企分支机构中,财险公司分支机构为646家,人身险公司分支机构为1919家,退出的机构层级多为险企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机构层级相对较低,这反映了行业优化布局的策略。

  实际上,最近几年险企分支机构呈持续流出态势。2020年至2024年这5年间,合计已有超1万家险企分支机构退出市场,年均退出超2000家险企分支机构。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体现了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对此,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运营和渠道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保险行业对线下分支机构的依赖程度也持续降低。因此,出于降本增效目的,险企正在加速撤并低效能弱体机构。与此同时,险企对开设新机构也愈发审慎,加之区域性险企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还是监管引导因素,其跨区扩张的节奏有所放缓,导致新设分支机构的步伐也在放缓,这是行业适应新环境的重要举措。

  周瑾进一步表示,对于人身险公司而言,分支机构精简还与其在过去两年的渠道结构变化有关。较多需要分支机构和网点支撑的代理人渠道业务持续萎缩,而市场份额大幅上升的银保渠道则并不过于倚重分支机构支撑。因此,从降本增效的角度考虑,较多人身险公司倾向于压缩分支机构的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此外,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近年来,险企投保、缴费、理赔以及其他服务的线上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分支机构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弱,因此,险企分支机构的减少对客户的影响不大,这体现了行业服务模式的转变。

  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险企分支机构持续“瘦身”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变化的推动,也有险企自身战略转型和成本控制的需要,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邱剑进一步分析称,从整体来看,或有五大影响因素:保险行业着力推进“提质增效”、三四线城市及县域保险市场容量有限、险企数字化渠道替代效应增强、头部险企战略调整带动行业机构“瘦身”、高质量发展引导险企结构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行业的变革。

  在邱剑看来,险企分支机构持续“瘦身”,可以促进险企优化资源配置,将人力、技术、资金集中于高价值区域和线上平台。同时,可以促进险企业务转型,倒逼传统业务模式升级,加快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周瑾认为,随着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推进,险企正逐步摒弃依靠“人海战术”和铺设机构的发展模式,向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集约型精细化经营模式转型,预计险企分支机构精简和撤并的趋势还会持续,这是行业迈向新阶段的标志。

  邱剑表示,未来,险企分支机构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强”。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双重驱动下,其将呈现少而精、功能化、区域聚焦、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这一变革不仅是对过去“人海战术”的告别,也是保险行业迈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关键一步,预示着行业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