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香港保险市场再掀抢购潮,内地访客投保热情高涨。然而,监管出手降温,提示境外保险风险。赴港投保虽有机遇,但多重风险需警惕,包括汇率、法律、信息不对称等。监管重拳出击“地下保单”,保障市场秩序。

香港保险再掀抢购潮之际,监管出手降温。

7月30日,河北金融监管局提示购买境外保险的风险,称持牌机构、保险从业人员超出业务范围宣传、推介、销售境外保险产品均属违法违规。

河北金融监管局提醒,境外保单不受我国境内法律保护,投保存在汇率、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等风险,消费者应谨慎对待。

“如确有需求,请通过合法渠道购买保险,切勿参与‘地下保单’等违规交易。”河北金融监管局强调。

赴港投保热情升温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2024年全年,内地访港旅客共3400万人次,占全年访港旅客量约四分之三。聚焦到香港保险业,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全年新造保单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激增22%,创十年来新高。其中,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

进入2025年,赴港投保热潮仍在延续。特别是自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不少中介借势炒作高利率“最后的窗口期”。最新披露的香港保险业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全港新单保费934亿港元,同比上升43.1%。

不过,内地访客新造保单统计情况并未公布。对此,香港保监局表示,在完成非本地保单持有人投保资料收集工作前不会发布有关内地访客的分项统计数字。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消费者前往购买保险产品。”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

多重风险需警惕

香港保险虽“香”,但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仍面临汇率、法律、信息不对称等风险。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消费者赴港投保需警惕汇率波动影响最终收益、不同地区法律体系不同导致理赔问题、对产品条款理解存在偏差等风险。

康德智库专家、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元补充道,香港保险业的稳健性主要依赖于保险公司的自我管理、市场约束,以及香港保监局的严格监管。

针对一系列风险,香港保监局提醒内地访客“赴港投保7件事”。张雪峰建议,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时,要选择信誉良好、合法合规的保险公司,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注意投保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理性购买保险产品。

重拳出击“地下保单”

河北金融监管局提及的“地下保单”问题由来已久。按照现行规定,如未获得授权,香港保险业务员和保险经纪人均不可在内地直接销售香港保险。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机构或个人突破法律法规限制,在境内宣传、推介境外保险产品,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险产品者赴境外投保,从而产生“地下保单”。

2004年、2016年、2024年,监管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查处非法销售境外保单行为。与此同时,监管也对一些违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机构予以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政协委员罗卓坚此前建议推进跨境保险通试点,金融监管总局回应称,现阶段直接开展跨境保险通试点的时机尚不成熟。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