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双罚”升级:上半年超20人终身禁业
AI导读:
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违规处罚呈现“个人+机构双罚”趋势,至少20人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多家险企高管集体被罚。虚假信息、内控缺失成高发问题,业务人员违规暴露公司合规风险。
今年上半年,“个人+机构双罚”几乎成为保险业违规处罚的“标配”。《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上半年金融监管机关对保险业进行的500余次处罚发现,责任人受罚涉及警告、罚款、撤销任职资格及不同程度的禁业处罚,其中至少20人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多家险企甚至出现高管集体被“红牌罚下”。
业内人士认为,“双罚”下对违规个人的严肃处罚,不仅彰显了监管问责的深度,也对保险机构完善风控、强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余名高管集体“红牌罚下”
集体“红牌罚下”的案例出现在“明天系”保险公司违规案中。“明天系”旗下三家保险和资管公司12名时任高管,因存在公司治理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集体遭终身禁业。
具体来看,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天安财险、天安人寿、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责任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禁业处罚。
此次遭到“红牌罚下”的多为“天安系”险企公司高管,如天安财险董事长郭予丰、天安人寿董事会秘书王伟等。
虚假信息、内控缺失成为高发问题
除上述提及的总公司高管集体受罚外,今年上半年也有多家险企分支机构负责人、业务人员因违规被不同程度禁业。综合来看,虚假信息、内控缺失成为高发问题。
例如,原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临潼支公司销售人员王勋,因利用保险公司从业人员身份从事违法活动,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除了禁业处罚,今年上半年,保险业收到的500余张监管“罚单”中,保险机构违规案件往往伴随着对多名直接责任人的连带处罚,其中包括警告、罚款、撤销任职资格乃至不同程度禁业等。
“这反映出监管机关在‘双罚制’下同时问责单位和责任人的执法倾向。”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机关通过同时处罚机构和责任人,进一步扩大了警示效应。
业务人员遭禁业暴露公司合规风险
除了公司高管,年内也出现了普通业务员因违规行为遭到终身禁业处罚的案例。今年1月,重庆监管局万州监管分局披露,安诚财险重庆分公司巫山支公司因对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标的承保并理赔,被罚款35万元。同时,对时任农险业务员叶茂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这成为年内首位由监管机关披露的因农险违规被处终身禁业的违规责任人,安诚财险在农业保险方面的业务“粗糙”程度随之暴露。
另一起阳光保险前员工遭终身禁业的案例,则牵涉到一桩涉案金额超7000万元的骗贷案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许昌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时任阳光信保事业部许昌第一营业部经理的何庭含,因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被处以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的处罚。
“这类案件暴露出部分险企关键风控环节形同虚设。”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业者遭终身禁业的案例,警示所有机构必须从制度设计、流程管控到文化建设全方位强化合规意识。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