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数字化驱动全球再保险市场变革
AI导读: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加速全球再保险机构集聚,推动中国再保险市场数字化、标准化转型。2025年交易活跃度提升,已有118家机构注册,覆盖13个国家地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清算效率,助力中国再保险市场国际化布局。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随着登记交易中心的数字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来自全球的再保险机构正加速集聚。再保险市场(关键词1)正迎来数字化变革,9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下称登记交易中心)。作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平台,登记交易中心不仅为国内再保市场提供集中登记、交易和清结算服务,也正推动中国再保险市场率先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
再保险,简而言之是保险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将一部分或全部承保的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再保险公司的一种业务行为。再保险就像保险公司的安全垫,通过风险共担机制,使得单个保险公司在面对大规模赔付时能够保持财务稳健。数字化平台(关键词2)建设正在重塑行业生态,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表示,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登记交易中心无疑又是全球再保险交易的“桥头堡”。2025年1-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达43.92亿元;累计登记分出业务保费达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为94.91亿元。全球再保险(关键词3)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4年,中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但同期再保险市场仅位列全球第七,直保与再保之间的潜力差距明显。

常明直言,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在全球,再保险交易市场存在共性痛点——再保险公司间缺乏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交易凭证格式不一,手工操作易出错,账务清算成本高。登记交易中心正是瞄准这些痛点,通过数字化、标准化平台建设,降低交易摩擦和信息不对称,提高行业清结算效率。基于《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规范再保险》行业标准,通过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赔付、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解决了保险机构凭证样式不统一、业务系统信息存储不一致、账单数据存在“尾差”等长期痛点,降低市场的清算结算成本。
此外,登记交易中心还通过市场的交易行为信用评价功能,逐步引导市场交易主体改善履约情况,提升交易资信,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交易规则重塑公开、公平、透明的再保险交易生态,着力打造一个资信透明、集中清算、履约有效的再保险示范窗口。制度创新(关键词4)与技术应用双轮驱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部/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冯啸也谈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再保险行业存在的信息壁垒高、交易效率低、清算复杂等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引导再保市场认同并遵循中国再保险规则,推动中国再保险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融合,打造透明、便利、高效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吸引更多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再保险市场。
注册机构数和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
在国际再保险市场,欧美机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再保险行业如何找点突破口获得国际认可?常明直言,除了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还需要一套被市场认可的运行规则和高效的市场推广策略,这也带来了明显的成效。“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已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常明说道。

截至2025年8月,登记交易中心已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或者地区。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相继入驻临港新片区,其中有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再保险分公司和4家经纪公司等分支机构,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平台交易席位已落地6家境外机构,涵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法国安盛集团自1999年进入中国,已扎根26年,是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2025年1月,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正式开业,成为首家获批设立的外资再保险公司。
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菲表示,借助专用网络连接,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职员可访问总公司相应的信息化资源完成展业、核保、运营、理赔、电子单证处理等一系列关键业务活动。利用登记交易中心市场主体集聚的物理空间以及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的线上信息系统,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优质的再保险服务。在他看来,除了临港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上海国际再保险平台高效的运营环境,吸引安盛在此扎根还有多个原因,交易主体日益聚集、交易主体之间互动日益频繁是一方面,交易规则透明、公开,推动交易对手安全性提升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公司除了正常的场外沟通、磋商、洽谈,在临港当地我们还可以经常与这些再保险的伙伴们聊一聊、聚一聚。今年以来,上海再保险交易中心已组织多场再保险行业市场信息交流活动,为活跃市场氛围、提供市场主体交易机会、分享市场信息提供了场地和机会。”薛菲说道。冯啸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人保财险率先实现与登记交易中心平台对接,将分出分入业务数据登记到平台,通过平台开展中国海外利益分入业务交易。截至2025年7月末,累计完成分出业务登记679.56亿元、分入业务登记39.39亿元,分入业务交易2.28亿元,分出、分入登记规模和境外交易规模均位居第一。

据常明介绍,登记交易中心不仅提供线上标准化交易服务,也支持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交易席位,更好支持畅通再保险“双循环”。交易席位是登记交易中心的线下辅助交易单元,由登记交易中心提供具有明确标识的营业场所和设施,支持参与人委派交易席位代表,在登记交易中心驻场开展再保险业务的接洽、磋商等辅助交易活动。“交易席位作为重要制度创新,为境内外保险机构更便捷、低成本参与和深耕中国再保险市场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利于加强国际国内保险机构间技术、人才、业务交流合作。”常明表示,目前已有6家境外机构在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可见的是,在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和差异化监管政策加持下,登记交易中心正从制度创新、市场集聚和企业实践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再保险市场国际化布局提供支撑。现场的活跃交易与企业参与,不仅展示了平台运作的实效,也折射出中国保险市场在全球风险治理中的日益重要地位。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