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财险公司业绩亮眼,马太效应依旧显著
AI导读:
2025年一季度,85家财险公司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161.44亿元,同比增长5.4%;合计实现净利润256.07亿元,同比大增66.91%。然而,财险市场“马太效应”依旧显著,大型险企强者恒强,中小财险公司面临较大发展压力。一季度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财险公司合计盈利占比超80%。
当前,各家保险公司陆续披露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财险业的经营情况逐渐明朗。截至5月8日,已有85家财险公司公布今年一季度经营数据。总体来看,一季度财险公司业绩超越市场预期,净利润增速超过65%。
然而,财险市场的“马太效应”依然显著,大型险企稳坐市场前列。在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下,中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较弱,面临较大发展压力。
保费、净利润双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85家财险公司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161.44亿元,同比增长5.4%;合计实现净利润256.07亿元,同比大增66.91%。
“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之后,非上市财险公司盈利规模最大的国寿财险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4.03亿元,同比增长65%。盈利榜紧随其后的英大财险一季度实现净利润7.59亿元。此外,大地财险、众安保险和中华财险净利润均快速增长,中华财险增速最快,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3008.31%。
从保险业务来看,国寿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同样排在非上市财险公司首位,一季度实现308.14亿元。今年一季度,申能财险成功跻身财险市场“腰部”,保险业务收入排名第12。
同时,财险市场加速分化,头部险企愈发强大,个别中小险企市场规模急剧萎缩。如燕赵财险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减少42.69%,久隆财险同比减少47.51%。
展望全年,光大证券研报预测,新车销量有望得到持续提振,推动车险保费增速向好;非车险业务有望在政策推动及经济修复下维持较好增长。
近七成险企业务优化
综合成本率是衡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季度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普遍改善,57家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占比68.67%。
经济学家余丰慧分析,经济逐渐复苏,企业和个人风险保障需求增加,为财险公司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同时,科技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人为错误。东吴证券研报指出,一季度大灾较少利好财险公司降低赔付。
然而,前海财险一季度综合成本率高达201.56%,位列首位,受成本高企影响,净亏损0.19亿元。日本兴亚财险和广东能源自保综合成本率也超过150%。
“不合格”险企减少
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需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B级及以上才达标。
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财险公司仅剩4家,分别是前海财险、安华农险、华安财险和亚太财险,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珠峰财险成功“摘帽”,风险综合评级达B。
马太效应依旧显著
一季度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财险公司合计盈利208.8亿元,占所有财险公司净利润的81.54%。54家公司净利润在1亿元以下,盈利能力较弱。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大型财险公司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明显,更易吸引客户;中小型财险公司运营成本较高,难以摊薄固定成本,承保盈利空间受限。
中小财险公司应明确定位,聚焦特定领域或客户群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李秀梅)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