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转型:从边缘补充者到生态协同者
AI导读:
安联集团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报告,指出商业健康保险需从边缘补充者转变为生态协同者,聚焦高额费用保障、特定人群需求、高品质医疗服务三大方向,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商业健康保险如何完成从“边缘补充者”到“生态协同者”的转变?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机构报告指出,健康保险转型需聚焦三个方向,以应对老龄化挑战。健康保险创新

10月11日,安联集团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的复旦安联金融保险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医疗健康保障体系转型发展报告:应对老龄化挑战与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创新》(下称《报告》)。《报告》认为,面对医疗保障的“不可能三角”难题,破局的关键在于当下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构建的以“1+3+N”为核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商业健康保险要完成从“边缘补充者”到“生态协同者”的转变,需聚焦三大方向:保障基本医保未覆盖的高额费用、满足慢性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验。
《报告》指出,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结构转变。2024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70年该比例将攀升至42%。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疾病谱系改变、长期照护需求激增,对基本医保基金可持续性构成严峻挑战。以上海为例,预测显示,在3%的年医疗通胀下,老年人群三大类疾病的基本医保报销总额到2070年将高达811亿元。老龄化社会加剧了医保基金压力,商业健康险需承担更多责任。
《报告》认为,当前商业健康险面临的核心矛盾是“盈利模式与社会信任的失衡”,过度依赖客户筛选和高费率维持利润,导致赔付率偏低、群众参与意愿不足。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保险“大数定律”本质,走“量大微利、信任驱动”的路径。健康险需平衡盈利与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健康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补充性创造独特价值,实现信任优先、规模效应和政策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生态协同者。”《报告》写道。
针对带病体保险的发展,《报告》指出,其存在风险定价、产品适配、生态协同、市场认知等四个维度的市场困境。带病体保险的终极价值在于重构“健康风险的社会治理模式”,未来其发展将呈现三大关键跃迁,包括从“财务补偿”到“健康赋能”、从“商业行为”到“社会基础设施”、从“单一主体运营”到“生态化治理”。
可见的是,当下,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一些医疗可穿戴产品也逐渐与健康险产品融合。《报告》认为,近年来,健康激励计划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已成为全球保险行业的显著趋势。健康激励计划提高了保险计划的用户参与度,同时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与运营成本。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