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市场利率下行阶段,保险公司加速推进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转型,以压降负债成本并防范利差损风险。分红险逐渐占据舞台中心,但面临市场接受度挑战。保险公司需提升自身投资实力和稳健经营能力以赢得消费者信任。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纷纷转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以压降负债成本并防范利差损风险。这一结构性转型在寿险业内蔚然成风。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自去年以来,保险公司大力推进业务重构,分红险逐渐占据舞台中心,占比显著提升。同时,各公司纷纷制定详尽的“课表”和“任务表”,确保转型落地。

保险公司在产品转型上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分红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658.74亿元,同比增长4.12%,增速成功转正。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有所增长,但分红险仍面临市场接受度的挑战。分红险收益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心存疑虑。

消费者对于分红险的犹豫,部分原因在于过去结息水平难以达到演示水平。分红险的分红主要来源于利差益,与投资收益紧密相关。2023年投资收益低迷叠加监管“限高”,导致许多产品结息水平大幅下滑,分红实现率低于50%的产品比比皆是。但业内人士也透露,分红险具备平滑机制和特别储备,若投资收益好转,保险公司有望提高结息水平,将盈余补发给客户。

产品结构重塑进行时

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者的人身保险产品,分为“保证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双重压力下,保险公司正加速推进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的转型,以减少利差损风险。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人身险行业在预定利率下调和“报行合一”政策推动下,呈现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并行的态势。其中,分红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12%,在经历了数年的下滑后,首次实现正增长。

市场利率的快速下行使得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成为保险公司的优选。这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穿越经济周期、实现与客户长期共赢,还能降低刚性负债成本,提升长期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分红型产品作为浮动收益型保险的主要形态,正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青睐。

泰康养老总精算师高悦指出,分红型产品有助于寿险公司稳健经营并防范利差损风险。其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和较短的负债久期,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满足保单持有人对长期稳定超额收益的期望。

此外,推进分红险转型还有利于保险公司财务指标的稳定。传统险在利率下行过程中需增提大量准备金,对寿险公司的利润和偿付能力造成压力。相比之下,分红型产品受到短期利率下行的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持寿险公司利润指标和偿付能力指标的稳定性。

分红实现率有待提高

随着2025年“开门红”的到来,分红险重回主流的趋势愈发明显。新上市的分红险数量不断增加,占产品货架的比例显著提升。多家险企在分红险的销售培训等方面发力,使其成为今年寿险市场的最大看点之一。

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表示,公司计划2025年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中国平安管理层也表示将持续强化分红险推动策略,预计分红险产品占比将达到50%以上。然而,分红险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不同渠道和险企在推进分红险的策略和进度上存在差异。

分红险转型的难点在于保险公司需要保证分红险的收益水平。这依赖于险企的投资能力和资本市场的表现。目前部分公司已披露了2024年分红险的分红实现率情况,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100%,但仍有不少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特别储备“蓄水池”调节分红水平

分红水平不仅受投资收益率影响,还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历史包袱等因素相关。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逐年累积的“蓄水池”,用于平滑未来的分红水平。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越稳定,“蓄水池”的储量越大,未来达成账户预期收益的能力就越强。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若政策放松叠加投资回暖,保险公司可能会提高结息水平,将盈余补发给客户。然而,提升分红险的管理能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仍是一大挑战。如何在平滑账户储备基金、制定每年分红政策以及兼顾同业竞争与公司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关键所在。

分红险的转型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切换更是关乎行业生存的系统性重塑。面对复杂的条款和逻辑以及多重考验,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投资实力和稳健经营能力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分红险时应全面关注保险公司的基本面而非仅仅关注历史分红实现率。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