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2025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新增9条内容,强化“报行合一”等监管要求,旨在规范产品设计,防止销售误导,确保险企产品设计科学审慎。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以下简称“2025年版‘负面清单’”)。这已是监管机构连续第五年发布年度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涵盖产品条款表述、责任设计、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报送管理四方面。条目从2021年版的73条增至2025年版的103条,多数年份仅对个别条款微调。

与2024年版相比,2025年版“负面清单”未删除整条内容,新增9条,重点在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强化“报行合一”、规范产品设计要求。

强化“报行合一”

2025版“负面清单”新增内容中,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是重点,多项涉及费用。如禁止“交费期10年及以上长期险,预定附加费用率集中在首年或前两年”,及“备案材料未列示总预定附加费用和总可用费用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报行合一”需落实于产品设计,特别是费用率需与实际情况相符。监管部门近两年反复强调“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在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的定价假设,须与实际经营行为一致。

在“报行合一”背景下,部分险企为抢夺渠道业务,调高备案产品手续费,这在2025版“负面清单”中有所体现。如“银保渠道部分保险期间和缴别下,佣金手续费比例较高,产品设计审慎性不足。”

同时,2025版对2024版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例如,2024版将“保险产品备案费用假设与实际费用不一致,费用描述不清晰、费用水平设定不合理”列入负面清单,2025版又新增“利润测试费用、销售费用、总可用费用高于定价费用,各种费用缺乏内在逻辑一致性”。

这意味着险企不仅要做到“报行合一”,且监管对险企备案产品提出更高要求,产品设计须科学审慎。

此外,对保险销售渠道同时报送“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中的多个,也被认定为不符合“报行合一”要求,列入2025版“负面清单”。

防止产品设计“换汤不换药”

2025版“负面清单”在产品责任设计和报送方面,较2024年版新增较多内容。如“年金保险、两全保险比照增额终身寿险的增额形式设计”,“万能保险追加保费条款描述不清晰,欠缺管理机制,审慎性不足”。

陈辉表示,2021年以来,增额终身寿险成主流,但暴露诸多问题,特别是险企面临较大利差损风险。将“年金保险、两全保险”的增额设计列入“负面清单”,是为防止险企套用增额终身寿险逻辑设计其他产品,避免销售误导。

同时,陈辉指出,万能保险追加保费是消费者权利。近年来,市场利率下调,消费者选择行权时,部分险企不予行权,侵犯消费者权利。若产品设计时追加保费条款不清晰,也易引发纠纷。上述万能险“负面清单”旨在防范此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负面清单”既是对已发现问题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工作的警示。保险公司应从多方面把好产品设计关、销售关,规范运营,力求长期稳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