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市场洗牌加速,行业面临深刻变革
AI导读:
2025年保险中介市场洗牌加速,多家机构被注销,牌照价值暴跌。银保渠道重新受到险企重视,成为核心战略渠道,挤压保险经纪、代理公司生存空间。行业面临深刻变革,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2025年,保险中介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行业洗牌加速。
近期,卡行天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行天下”)以7万余元的价格被成功拍卖,同时,辽宁、陕西、江苏三地的三家保险代理公司也被监管注销,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业界对保险中介机构未来发展的担忧。一方面,保险经纪、代理公司的牌照被大量吊销,牌照价值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积极争抢银行网点,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持续攀升。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2024年,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减少了27家。而到了2025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仅前三个月就有20多家机构被注销,数量已逼近去年全年。同时,部分大型保险经纪公司的2024年新单标准保费同比下滑超过40%,保险中介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多位保险中介行业人士指出,“报行合一”“清虚提质”行动实施后,保险中介市场不仅面临着短期的经营波动,更是整个行业运行逻辑的深刻变革。保险中介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价值创造方式,不能再仅仅作为简单的保险销售渠道。
中介牌照数量下滑 价值暴跌
公开资料显示,卡行天下曾在2023年11月21日被拍卖,起拍价为5000万元,但因无人竞拍而流拍。此后,卡行天下的起拍价经过多次下调,最终在2025年3月23日以7.1万元的价格成交,仅为初始估值的0.14%,创下保险中介行业价值缩水的新纪录。
记者从保险中介牌照居间人士处了解到,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多家资本开始出售持有的保险中介公司股权。仅在2025年3月,就有10余张保险中介牌照急于转让。
一位居间人士透露,2018年前后,一张无业务的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市场价值高达2000万元,区域性保险中介牌照也在500万元以上。然而,到了2020年前后,一张带网销资质的保险代理牌照,尽管每年有几亿元的保费收入,交易价格也只能抬高至5000多万元。但现如今,价格低于1000万元的牌照都无人问津。
今年3月10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披露了头部中介公司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1100.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5.1217%)的转让公告,转让方为三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资产”),转让底价为4335.76万元。这已是三峡资产第二次公开挂牌。2024年年末,三峡资产首次挂牌该股权时,挂牌价为4596.26万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挂牌价就下降了超过200万元。
除了保险中介牌照价值持续缩水外,市场参与主体数量也在下降。今年3月中旬,江苏国利聚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陕西海通嘉豪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盛和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三家保险中介公司均被监管注销。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4年的六年间,中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逐年递减,从2642家降至2539家,累计减少103家。
衰落背后:费差减少 渠道迁移
保险中介机构价值持续缩水背后,是多方面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保险中介公司主要依靠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赚取手续费来维持运营。在“报行合一”政策实施之前,丰厚的销售佣金以及险企的配套支持,支撑了其庞大的内勤和营销团队以及分支机构。然而,对于完全依赖手续费的中介公司来说,这种模式的运营成本极高。
随着“报行合一”政策的全面落地,险企渠道佣金下降趋势明显,直接压缩了费差空间。依赖费差收益的经纪代理公司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盈利也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机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经纪代理渠道佣金水平降幅整体已超过40%,中小机构的佣金收入几乎减半。
除了费差减少外,银保渠道重新受到险企重视,成为核心战略渠道,这也是挤压保险经纪、代理公司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位保险行业人士表示,自2024年5月监管出台政策放开险企与银行“1+3”合作网点限制以来,险企竞相争取银行网点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并给予更多配套策略。同时,银行也更加积极主动地申请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尤其是中小农商行。
一位资深保险经纪人彭杰(化名)表示:“自‘报行合一’实施后我很焦虑,焦虑的并非与同渠道竞争,而是与银保渠道的竞争。目前,保险公司给予经代渠道和银保渠道不同的策略,但银保渠道的支持力度更大。比如同一款储蓄型产品,银保渠道预定附加费用率更低,产品保证现金价值更高,而经代则相反。简单来说,保险公司给银行代理的产品收益明显高于经代。”
彭杰还指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险企需要降本增效,压降固定经营服务成本,让利给客户与销售端。销售渠道同样需要降本增效,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更高的保费规模。未来一定是以银保作为主要销售渠道,而非经代。”
“‘报行合一’政策在人身险领域持续推行,对以人身险业务为主的保险中介机构造成了沉重且长期的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曾公开指出保险中介机构经营模式粗放,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业务范围广而不专、信息化水平较低;违规问题频发,部分中介机构存在销售误导、虚挂业务、虚列费用、数据造假、人员挂靠等乱象。
2024年7月,为整治保险中介市场存在的顽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启动了“保险中介清虚提质3年行动”,重点针对“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空壳”“僵尸”机构以及长期未开展业务、违规经营的兼业代理机构进行整治,严厉打击销售误导、虚挂业务、虚列费用、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
市场预计,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下,保险中介机构的洗牌还将持续,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
迫切寻找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保费收入下滑、佣金下滑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整个保险中介行业的财务模型和业务模式都变得不再适宜。
大童保险服务战略研究负责人邵清华表示,中国保险中介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业务高度集中。以人身险业务为例,头部几家保险中介公司的人身险业务几乎占据了整个营业收入的90%以上。因此,仅仅专注于某一条赛道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中介公司必须发展跨专业领域、跨赛道的能力。
在能力升级方面,邵清华认为,保险中介公司不能仅仅作为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桥梁,还要连接各类相关企业,形成服务生态;同时,整合数据资源、渠道资源和技术资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如AI大模型、区块链等。要从简单的保险销售转向更全面、更专业的风险管理,搭建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支持平台,让风险减量服务成为行业共识。
邵清华还表示,未来保险中介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可能是“分久必合”——这并非单纯指机构层面的兼并收购,而是聚焦于专业方向与专业能力上的融合。未来,原本专注人身险的公司必然要拓展财产险业务能力;同样,过去深耕财产险的公司也势必要涉足人身险赛道。
邵清华进一步认为,目前来看,发展财产险业务,尤其是高专业度、高复杂性、具有一定执行和服务门槛的境内外财险及其资金安排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最佳的转型路径。
“未来3—5年,以人身险为主业的中介机构都需要切实解决自身的转型发展问题,探寻第二条乃至第三条增长曲线,重造商业模式、重塑财务模型、重写资本故事。”邵清华表示。对于中小型中介机构(以人身险为主业)而言,首先要渡过当前的危机:一是坚持自身优势、把长板做得更长;二是收缩战线、集中资源、严格降本增效;三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队伍和市场特点,在服务方式上尝试多元化的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