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9月28日证监会核准上海证券成为前海联合基金主要股东,百联集团成实际控制人。此次收购旨在获取公募基金牌照,补全业务链条,实现多元化发展。当前公募基金发展潜力凸显,成为券商资管优化结构核心方向。

  9月28日,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证监会核准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证券”)成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联合基金”)主要股东。同时,证监会核准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前海联合基金实际控制人;对上海证券依法受让前海联合基金20000万元人民币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100%)无异议。这一核准结果意味着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阵营扩容,也为上海证券的资管业务版图拓展落下一子,为基金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补全资管业务链条

  回溯过往,前海联合基金的股权历经多轮拍卖的波折。直至2025年2月份,上海证券最终以3766.22万元的价格竞得前海联合基金30%的股权,相较于评估价6725.4万元,折价幅度达4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公募机构在头部化趋势下的生存困境。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头部效应日益凸显,部分中小公募机构则陷入多重发展瓶颈,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从背景来看,前海联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份,是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国内第99家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币。此前,前海联合基金共有4家股东,分别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凯信恒有限公司,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25%、20%。

  再看上海证券,其具备强大的股东阵容与资源整合能力。2020年12月份,证监会核准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上海证券主要股东、控股股东。目前,上海证券股东包括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上海证券收购前海联合基金股权,旨在获取公募基金牌照,补全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业务链条,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协同效应。截至2024年末,上海证券资产管理总规模约为371.95亿元,通过持续完善产品条线、探索多元化投资策略,在券商资管领域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基本盘。但相较于券商资管叠加公募基金的完整生态,缺乏公募基金牌照始终是其短板。在基金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此次收购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收购公募基金公司股权,能从拓展业务边界、提升投研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等多个维度,为自身发展获取关键驱动因素。同时,在实现控股后,券商可进一步通过投研能力建设、渠道资源整合、客户资产配置等核心业务进行全方位赋能,且这些赋能效应在短期侧重于规模扩张和资源利用,长期则更注重品牌价值积累和客户关系深化。”

  牌照价值与协同优势凸显

  上海证券收购前海联合基金股权是当前证券行业加速布局公募赛道的缩影。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的不断深化,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资管工具,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也成为券商资管优化业务结构、开辟新收入来源的核心方向。从行业数据来看,公募赛道的吸引力已然显现。截至2024年末,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总规模为9.7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以公募基金和集合资管为代表的主动管理产品规模合计4.3万亿元,占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总规模的比例为44%,连续三年高于定向资管产品规模占比。在资管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数据反映了行业的积极变化。

  在具体布局路径上,如今券商主要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是直接收购现有公募基金公司股权,借助成熟平台快速获取牌照与团队;二是设立券商资管子公司,并通过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实现业务专业化隔离与运营。

  “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参股或控股公募基金)依托股东在投研、渠道及客户资源方面的协同优势快速扩张,规模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推动公募行业扩容的重要力量。”中信建投非银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师赵然表示,当前,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共有68家,2025年上半年末管理规模达19.76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79%,占全市场公募规模的比例为58.6%,近五年的管理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谈及券商收购公募基金公司股权对其核心业务的赋能,郑磊告诉记者:“券商收购公募基金公司股权后,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公募基金公司丰富的产品线可为券商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满足客户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配置需求,如券商可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将公募基金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组合配置,为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