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赎回调查:资金转向固收+,市场短期修复
AI导读:
财联社8月3日讯,债市近期波动,机构防御性赎回未引发负反馈,资金转向固收+产品。上半年全市场固收+规模激增2400亿元,基金公司通过产品分层和精细化运营突围。分析师和基金经理认为,债市短期或有修复,固收+产品受青睐。
债市赎回调查(上):担心债市“七零八落”,资金持续转向固收+
财联社8月3日讯(记者闫军)债市近期再次过山车,银行人士调侃债市“七零八落”。7月中下旬极端行情过去,债市短期修复。A股市场回暖,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资金“搬家”至固收+。
今年公募二季报显示,固收+规模达1.47万亿元,上半年新增2405亿元。华西证券固收分析团队统计显示,7月21日以来,公募债基净申购指数持续为负,24日遭遇最大单日赎回,主要减持机构为银行理财及其通道。

理财子赎回债基较多,或因大跌触发风控止损线,银行利润承压。7月以来,已有47只基金公告提高份额净值精度,背后基本上在于大额赎回。

景顺长城基金陈健宾指出,债基赎回有两大逻辑:一是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上涨,对债市预期产生扰动;二是权益市场走强,资金从债券市场转移到权益市场。
资金转向固收+
多位债券基金经理认为,今年乃至明年债市市场均难以看到过往的大牛市。陈健宾表示,基金经理会提前降低组合仓位和久期,适度置换持仓为流动性更好的资产。
陈健宾认为,此次赎回更多地是从债券资金转移到固收+等产品上,冲击相对较小。随着权益回暖,固收+收益率再次有较好表现。基金公司加大了固收+产品的营销力度,客户对固收+接受程度持续提升。
业内指出,资金转向固收+的逻辑很简单,纯债投资收益率水平已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固收业务面临转型。
债市赎回调查(下):上半年固收+大增2400亿元,产品分层与精细化运营成新抓手
财联社8月3日讯(记者闫军)7月中下旬债市极端行情渐退,机构防御性赎回未引发负反馈。A股回暖推动资金风险偏好抬升,固收+产品重获青睐。
上半年全市场固收+规模激增2400亿元,景顺长城、中欧等公司单家增量超200亿。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突破2000亿元,断崖式领先。基金公司正通过产品分层设计、精准匹配渠道需求等精细化运营突围。
“今年上半年主要增量资金来自机构。固收+产品已不是简单的债、股组合,而是根据不同渠道客户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今年上半年固收+规模大增2400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最新固收+规模达1.47万亿元,新增2405亿元。景顺长城基金规模增量最高,为285.96亿元,中欧基金为204.46亿元。

从单只产品来看,易方达岁丰添利A上半年增持超118.1亿元。上半年规模增量前三名的固收+产品均为一级债基,反映了市场求稳心态。
上半年,易方达固收+整体规模断崖式领先,突破2000亿元;景顺长城基金以788.62亿元排名第二。多家公司增幅超50%,中欧基金增幅最高,为74.36%。

固收+运营愈发精细化
“对于固收+产品而言,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要求。”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该公司已针对银行、电商以及机构资金,设计了低波、中波以及高波的不同产品。
具体而言,银行客户偏爱低波固收+,电商渠道客户固收+产品可以相对中波,机构客户可以接受较高波动的固收+产品。
“当前固收+产品同质化严重,渠道希望有可靠的伙伴、可靠的产品一起走下去,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提供精准的分层产品、精细化的运营才能更具优势。”上述人士指出。
财通资管表示,公司“固收多策略”近年来从息差模式向多元化资产配置转变。
后市债市机会几何?短期或有修复
对于后市债市观点,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看法有一定的共识:债市短期或有修复。
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师吕品指出,债市或迎来修复窗口期。景顺长城基金陈健宾表示,整体对于债市还是中性偏多。
陈健宾认为,只要不发生信用风险,债券就还是一个到期还本付息的资产,对于闲钱理财是较好的选择。如果发生大额回撤,尤其是因赎回带来的超调,可能对投资者来说,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介入时点。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