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股份行理财公司稳居市场规模前列,国有大行理财机构表现突出,农银理财重回规模榜单前三甲。未来银行理财机构需减少对现金类产品的依赖,打造非固收类理财业务的差异化优势。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从业内获悉,2024年股份行理财公司稳居市场规模前列,国有大行理财机构同样表现出色,其中农银理财规模重回规模榜单前三甲。

  经历净值化转型,面对破净潮、赎回潮等挑战,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银行理财机构需减少对现金类产品的依赖,并打造非固收类理财业务的差异化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规模的持续增长。

  国有大行理财机构正在“恢复元气”

  自2019年6月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开业以来,已有32家银行理财机构相继获批筹建和开业,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和5家合资机构。

  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到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理财机构正在逐步“恢复元气”。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4年规模排名前五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分别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和工银理财,规模分别为2.44万亿元、2.16万亿元、1.97万亿元、1.95万亿元和1.93万亿元。国有行理财机构在规模榜单前五中占据两席,其中农银理财超过信银理财成为市场第三。

  在榜单前五家理财公司中,农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最低,仅为55.2%,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仅次于招银理财,占比达37.95%。过去一年,农银理财的“农银时时付”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多次夺得现金管理产品存续规模榜首。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颀表示,2024年股份行和国有大行理财机构规模增长最多,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银行理财业务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

  “固收+”成竞争利器

  从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来看,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理财产品仍是理财公司的基本盘。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产品收益面临挑战,迫使银行理财从单一资产、单策略转向多元资产、多策略。

  中信证券银行业研究团队统计显示,2025年1月末,国有行系、股份行系、城商行系、农商行系及其他理财机构管理规模分别达到9.74万亿元、13.59万亿元、5.37万亿元和1.30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2.5%、45.3%、17.9%和4.3%。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理财机构规模下降幅度偏大。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指出,这主要受同业活期存款监管对国有大行影响较强的影响。1月现金管理类理财业绩和规模均出现下降,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存单等规模和收益也在持续下降。

  在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银行理财机构需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规模持续增长。多家理财公司投资管理人士表示,今年要实现“稳规模”,必须摆脱对现金类产品的路径依赖,避免单纯依靠固收,要丰富“固收+”产品布局,强化多资产多策略能力。

  打造非固收业务优势是关键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竞争加剧,非标资产收益率下降、手工补息取消、同业存款利率受限等挑战接踵而至,银行理财存续产品同质化以及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

  银行理财人士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能力提升和策略丰富,打造自身在非固收类理财业务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些理财公司正在培育将理财资金更有效地投资于资本市场的优势。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表示,兴银理财一直聚焦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持续开展股权投资。

  近期,兴银理财通过联动兴业银行各地分行,落地了多单认股权业务,涉及生物医药、半导体、国产超算、高端制造等多个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时,也有理财公司看好权益市场中长期投资潜力,正在打造投研优势。宁银理财投资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宁银理财已打造了超20人的权益投研团队,分为消费、制造、周期、科技四个小组,覆盖全部一级行业和数百家重点公司。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