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投创合作为专业创业投资及引导基金管理机构,通过“母基金+直投”模式,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编者按:在当今全球竞争格局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的“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都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指明了方向。本报将开设专栏从具体案例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和专家的深度访谈,观察资金链和人才链如何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催化剂以及“两链”无缝对接仍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为了给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行业种下一颗种子,2009年,作为最早的投资者,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核心团队投资了国产EDA软件先行者华大九天,用10年的时间陪伴其不断发展壮大。

  同样是在2009年,国投创合核心团队投资了当时成立仅2年的炬光科技,此后十余年来一直支持企业成长,2021年12月24日,炬光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

  作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业的创业投资及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国投创合用“耐心”培育并支持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标的”发展壮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为创业投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国投创合总经理刘伟,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董川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专访,讲述其当好科创领域“耐心资本”的背后故事以及“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未来规划。

  国投创合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战略,其核心管理团队来自国投下属专事高科技产业投资的业务单元,拥有三十年股权投资和近二十年引导基金管理经验。落实国家战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国投创合与生俱来的使命。刘伟表示,在把牢政策大方向的前提下,具体哪些项目、哪个阶段适合投资,需要遵循商业逻辑、市场规律,去发掘适合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能够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的项目。

  在运作方式上,“母基金+直投”这一模式也是国投创合的特色优势,通过子基金覆盖更多早期项目,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国投创合在管直投项目超过180个,参股基金超过200支,培育了40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引导超过1200亿元社会资本支持创投行业,带动万亿资金支持科创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5年全国两会都强调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在刘伟看来,创业投资就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纽带,是支持科技创新走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具。国投创合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立了创合松山湖创投基金,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创合松山湖创投基金所投项目中,约八成孵化自松山湖实验室或其他高校院所。例如,该基金于2023年在种子轮独家投资了3D测量企业惟景三维,支持这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融入头部车企供应链。今年2月,国投创合参与了灵宝CASBOT的天使轮融资,这一人形机器人企业也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业企业。

  为了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出台政策文件。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5条措施。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

  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国投创合及子基金早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就投资了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一批细分产业领跑者,230余家投资企业已上市,其中以“硬科技”为标签的科创板上市企业110余家。超过700家投资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国投创合当前正重点布局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方向,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国投创合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董川认为,创投人要在保持对市场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将短期困难和长期趋势结合起来,坚定投资未来价值。

  “即使投资过程中某些企业失败了,但人才积累下来了,他还会去找新的行业机会。每一个行业崛起的背后都需要有一整个产业链体系的支撑,需要靠大家不断地打磨迭代积累。”刘伟认为,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需要耐心的钱,更需要耐心的人。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到《若干政策措施》《指导意见》,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已逐渐形成政策组合拳。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