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香港作为众多中资资管机构“出海”的首选之地,营商环境的改善使其“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愈发凸显。随着全球对中国资产重估推进,资管行业“出海”迎来新机遇。香港证监会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改革,加强与海外市场合作,为香港资产管理行业创造更多机遇。

【导读】资管行业“出海”迎新机遇,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愈发重要

中国基金报记者郭玟君

3月20日,香港2024年度离岸中资基金大奖颁奖典礼举行,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博时基金(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少冬回顾中资资管机构17年历程时表示:“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如今,香港中资基金业发展已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当前,资管行业正迎来“出海”新机遇。香港作为众多中资资管机构“出海”的首选之地,营商环境的改善使其“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愈发凸显。

资管“出海”新机遇来临

连少冬指出,全球对中国资产重估推进,境内居民财富及中国企业、人民币“出海”需求持续增长,资管行业“出海”迎来新机遇。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和弦认为,已出境的中资资管公司可充分利用熟悉国际市场的优势,助力国内居民和企业寻找和配置优质海外资产。

和弦指出,在“一带一路”与金融国际化战略背景下,中资资管机构可从三方面把握机遇:聚焦“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创新产品体系、探索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

香港资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香港在助力中国资管行业“出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中资资管公司“出海”的重要战略地。

连少冬表示,香港拥有建设国际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基础优势,政府和监管机构正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改革,吸引更多资管机构和资金入驻。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开发的综合基金平台已于2024年12月推出,便利投资者获取基金投资数据。今年还将陆续推出其他服务。

香港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浩濂介绍,政府将在今年内就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和附带权益的税务优惠制订方案,并争取于2025至2026财政年度起生效。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推行一年,已接获超910宗申请,预计为香港带来逾270亿元投资。3月起,该计划一系列优化措施生效,包括放宽净资产要求,容许通过申请人全资拥有的合资格私人公司投资计入合资格投资金额内。

推动境内外资金“双向奔赴”

海外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持续推动境内外投资者“双向奔赴”。

ETF通2.0实施以来,合资格香港ETF增加14只,其中8只由中资资管公司管理和发行,规模持续上升。

“跨境理财通2.0”落地后,资金跨境流动增加4倍,达1056亿元,南向通投资者数量增加3倍。14家合资中资券商强化了香港基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销售网络。

陈浩濂透露,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自今年1月起优化,显著增加基金产品多样性及提升销售规模。

拥抱创新,砥砺前行

海外市场资管行业无牌照限制,竞争激烈,中资机构寻求突破难度较大。因此,中资资管机构大力发展对销售渠道依赖较小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积极探索产品创新。

例如,南方东英较早布局杠杆及反向产品ETF等工具产品,探寻差异化竞争空间。3月24日,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亚洲首批9只个股杠反产品。

截至2024年底,南方东英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已发行45只ETP产品和3只互惠基金,总资产管理规模超198亿美元。

2024年,中资基金行业持续响应香港证监会创新步伐,发行亚洲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深化与中东地区合作,发行亚太首支零售代币化基金,推动香港WEB3.0进程。

积极布局“一带一路”

监管机构致力于加强与海外市场合作,为香港资产管理行业创造更多机遇。

香港证监会多次出访中东,促成亚洲首只、全球最大的沙特股票ETF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于2024年7月通过ETF互换安排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

香港证监会还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达成基金互认安排,基金公司可发行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证交所上市的追踪香港ETF的预托凭证。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