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融市场发展态势向好,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文章探讨了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完善合同审查机制、规范技术应用边界等路径,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多维度措施,提升信息透明度,确保合同履行,防范技术滥用风险,为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高泺云/文

  当下,金融市场发展态势向好,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持续推陈出新,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储蓄、信贷、投资理财保险规划等金融活动,已然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构成。截至2024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1.2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约10.4%,人均存款约10.73万元。进入2025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4万亿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并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提出“发展消费金融”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围绕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等场景扩大服务范围,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覆盖面。例如,线上信用卡开立、消费贷款投放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

  尽管金融市场一片繁荣,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由于金融市场创新加速,金融产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消费者在交易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而处于不利地位。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金融服务类投诉为6778件,同比增长32.28%;金融监管部门处理的金融消费投诉案件超15万件,同比增长20%。信用卡年费陷阱、违规催收乱象、合同条款暗藏隐患、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与精神困扰,还可能对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鉴于此,深入了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中值得关注的实践经验,探讨持续改进的可能性,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能更直观地把握问题本质,这也能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助力金融市场朝着公平、透明、有序的方向迈进。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1、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披露是金融市场的关键,对消费者决策至关重要。但部分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一些金融机构为追求业绩,在营销时有意淡化或隐瞒不利条款。以信用卡业务为例,不少银行在年费减免条件上仅口头说明,未提供详尽书面解释,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下遭受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知情权。

  又如部分贷款平台,推出产品时对利率计算规则及隐性收费项目公示不明,导致实际借款成本远超约定利率。消费者申请贷款时,因平台信息披露不透明,难以全面了解贷款成本,很容易陷入高额债务困境。这反映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性,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2、强化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性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消费者通过信息披露获取全面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作出更合理决策。同时,信息披露能有效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避免部分金融运作参与者利用信息优势扰乱市场。

  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金融稳定的基础,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消费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可降低市场波动幅度。此外,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提升了市场风险预测和监管的效率。

  3、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的措施

  为切实强化信息披露监管,需多维度协同发力:

  一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要求,将信息披露要求和规则内嵌于产品宣传、合同缔约、售后服务等环节,明确产品风险属性、收益计算规则、费用收取比率等内容,强调通俗易懂,明示重点条款,统一和规范信息披露形式及发布渠道。

  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抽查评估机制,对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的机构依法处罚,并审查内部制度执行情况,督促完善内部管理。

  三是推动信息披露电子化、智能化升级,建立金融产品信息披露平台,方便消费者查看产品情况,利用大数据、AI技术实时监测分析信息数据,增强监管水平和精度。

  四是重视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通过金融知识普及、风险提示等,提高消费者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和识别能力,引导消费者仔细阅读合同文本,维护知情权。

  完善合同审查机制,提升合同履行质量

  1、金融合同履行中的问题

  合同是金融业务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载体,但金融机构履行合同存在诸多问题。如南京市消协发布的案例显示,有的消费者车贷还清后,银行以各种理由不肯解押,甚至要求支付额外费用,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设计不公平条款,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跨机构协同流程也存在缺陷,导致征信信息更新滞后。

  2、完善合同审查机制的重要性

  严谨的合同审核是合法有效、公平公正合同执行的基础。严格的合同审核能避免空白条款和不公平现象,维护消费者权益和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机构间和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可促进合同正常履行。

  3、提升合同履行质量的建议

  为提升合同履行质量,应从合同起草、内部审核、履行监督、监管职责及跨机构协同等环节入手:

  合同起草阶段,应吸收律师、消保组织共同审核,保障合同内容合法合理,对消费者有利条款要明确公平,尤其是利率浮动、收费项目等直接影响消费者利益的部分。

  内部审核环节,形成完备审核机制,整合内部部门,强调业务准确性、合法性认定和风险把控,共同优化合同质量。

  金融机构建立合同履行跟踪制度,实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问题,培训合同人员,提高认识和履行能力。监管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肃处罚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金融机构,维护合同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跨机构业务监管。

  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守护消费者信息安全

  1、AI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风险

  AI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但也带来风险。部分金融机构过度收集、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用于个性服务和风险甄别,造成信息泄露风险。AI算法存在歧视性和非正当对待,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诈骗。

  2、规范技术应用边界的必要性

  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包括提高算法透明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高算法透明度,让消费者了解金融服务逻辑,产生信任,避免恐慌情绪,便于监管部门监督审查。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3、规范技术应用的具体举措

  制定与完善AI金融领域应用规范,严惩数据滥用,加强行业自律,保证AI业务合规运行:

  实施算法审核备案制度,监督算法公平性、合理性及安全性。监管部门建立AI算法审核评估制度,要求金融机构提供AI算法备案,包括开发原理、训练数据及风险评估报告等,严格审核备案材料,下发整改意见。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落实安全责任。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遵循“最小必要”规则采集信息,采取安全可靠技术措施保障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严格权限管理,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交换安全。对数据安全管理不当的金融机构依法严惩。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金融行业发展。金融行业协会制定AI技术应用自律准则和规范,引导金融机构自觉遵守。通过培训、交流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经验共享和互助合作,监督检查金融机构遵守自律规范情况,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通报批评。

  加强消费者教育宣传,强化风险防范。通过多途径宣传金融领域AI技术运用风险及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知识,提示消费者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慎重对待AI辅助金融服务决策,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反映。

  结语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完善合同审查机制、规范技术应用边界,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路径。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提升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完善合同审查机制,优化跨机构协同流程,确保金融机构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提升合同履行质量;规范技术应用边界,防范技术滥用风险,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与合法权益。

  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司法、监管与行业自律协同发力,为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