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开年以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计划规模持续增长,多家企业计划认购规模突破300亿元。自有资金购买理财意愿增强,结构性存款仍是配置主力,但存款转向主动理财趋势明显。上市公司注重多元化配置以降低风险。

开年以来,上市公司纷纷发布2025年委托理财计划,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部分企业计划认购规模更是突破300亿元大关。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意愿也持续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已有502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规模达1859亿元,其中约729亿元来自企业自有资金,同比增幅高达20.5%。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理财配置需求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分化并存态势。结构性存款仍是机构投资者理财配置的主力,但存款转向主动理财的趋势愈发明显,“固收+”策略理财愈发受欢迎,尤其增配红利股、可转债等资产的“固收+”产品,在提升收益方面竞争力更强。同时,上市公司愈发注重多元化配置,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资金留存意愿增强

年初至今,已有近十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2025年委托理财规模超百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规模扩张与结构分化并存,低风险、短期限产品仍是主流配置。单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超百亿元案例增多,反映出对现金流集中管理的需求增强。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强调,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明显增长。市场利率下降导致现金管理工具收益降低,而理财产品收益相对较高。同时,上市公司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购买理财产品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从认购规模看,虽然总体规模萎缩,但单个企业认购规模显著上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502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达1859亿元,同比降幅18.7%;认购规模超2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1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

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购买理财规模持续增加。截至4月2日,502家上市公司认购的理财产品中,自有资金约729亿元,同比增幅20.5%。相比之下,2024年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认购理财规模大幅缩减。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经济复苏动能待激活,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有限,导致资金留存意愿增强,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旺盛。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过去3年间我国部分产业需求侧修复偏弱,上市公司逐步去产能,已取得明显进展。面对营收及利润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通过委托理财寻求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最优解。

结构性存款仍是主力

从配置结构看,结构性存款仍是上市公司资产配置的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118.6亿元,占总规模60.2%,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仍具绝对优势。

梁斯认为,结构性存款稳定且收益率可观,期限灵活,满足企业对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求。然而,存款规模下降已是大势所趋。年初至今,除通知存款外,其他存款类产品认购规模均同比下滑。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前两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74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万亿元。存款利率下调是上市公司存款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导致企业青睐的稳健、流动性产品优势不再,上市公司转向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配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和投资公司理财的规模分别为141.4亿元、151.3亿元、31.2亿元。其中,证券公司理财和投资公司理财同比分别增长18.6%和54.1%。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表示,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的认购规模和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配置策略从存款转向主动理财的变化。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购买期限短、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并注重多元化配置以降低风险。

梁斯强调,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配置策略呈现风险偏好分层、流动性管理精细化的特征。部分企业资金投向主要为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等产品,期限以3-6个月为主。同时,资管机构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产品体系布局也愈加积极,针对企业闲置资金的理财产品供给力度加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