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数字人民币作为新型法定货币,正稳步推进研发和应用,旨在构建高效支付体系,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试点场景不断拓宽,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数字人民币将在更多民生领域和商业场景实现全行业、全场景覆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应用便利、安全高效的数字支付服务体系,并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这一举措旨在持续加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五篇大文章”场景应用提供强大赋能。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下一步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的监管、运营和自律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制度规则体系建设。计划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到批发,从支付扩展到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以期更有效地发挥法定货币的职能,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管理和服务能力。

试点场景持续扩展

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封闭测试和开放试点,数字人民币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它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货币支付便利性和安全性、优化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以来,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工作不断推进。2016年,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体系和长期演进技术路线得以确立,逐渐成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主流标准。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覆盖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到7.3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曾表示,中国研发数字人民币体系旨在创建一种满足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形式的新型人民币发行和运行体系。经过6年多的研发和4年多的试点,已经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业务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可靠性。

目前,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已初步构建,在零售场景已打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基础,并开始向对公和金融场景延伸。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已扩充至10家,多地数字人民币交易规模、钱包开立数量持续增长。

以苏州为例,苏州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涵盖四大类,数字人民币交易额为77.57亿元,交易场景和交易规模均较2023年有所提升。深圳、广州、青岛、济南等地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数量和交易金额也均有显著增长。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从试点地区公布的数据看,数字人民币市场基础在不断夯实,正在被更多商户所接受。同时,不仅商户端的场景应用增加,税收、公用事业等政务服务场景也有所涉及,说明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数字人民币个人和对公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智能合约、无电支付、无障碍适老化等创新能力取得突破。在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数字人民币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北京银行落地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科创债券成功发行;数字人民币在公共出行、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环保节能等多个绿色低碳场景得到应用;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方面,数字人民币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数字人民币是数字金融大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自身特色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其他四篇大文章中的应用,促进数实融合。

稳妥推进研发应用

近年来,数字人民币产品生态逐步多元,多个创新应用落地,产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系列服务便利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政府治理的数字人民币应用陆续推出。

在预付费管理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帮助消费者守住了“钱袋子”。邮储银行与多家公司合作建设的预付消费监管平台,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保障消费者权益及资金安全。

在便民领域,数字人民币APP上线生活缴费应用,提供水、电、燃气等基础缴费服务,满足公众多渠道缴纳公共费用需求。

王蓬博表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交易规模和使用频率的增加,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应用将有效提高社会资金流转效率,同时增强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未来,数字人民币将进一步渗透更多的民生领域和商业场景,实现全行业、全场景覆盖。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将持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巩固数字人民币发展的优势,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高水平开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