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纷纷推出个人养老金产品福利,背后反映庞大养老需求。然而,产品选择成挑战,收益与风险控制欠缺吸引力。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期待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满足居民养老需求。

  手机滑到某家城商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广告,被“五重好礼”吸引,激起了兴趣。搜索“个人养老金 + 好礼”,发现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诱人福利,从“五重好礼”到“八重好礼”,再到“十重礼”,竞相邀约民众“一起种下幸福养老种子”……背后反映的是庞大而迫切的养老需求。

  随着养老规划意识的觉醒,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笔者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上查询到,截至2025年3月26日,我国共发行个人养老金产品997只,较20天前增加了30多只。具体来看,包括466只储蓄类产品、211只保险类产品、288只基金类产品和32只理财类产品。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何选择个人养老金产品仍是一大挑战。调研结果显示,50%有养老规划但暂未实施的受访者表示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也深刻体会到“选品难”。在一家国有大行App的个人养老金专区,寻找收益稳健的产品时,发现储蓄类产品利率并无优势;理财类产品中,历史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期限过长;而保险类产品则普遍灵活性欠佳。

  从数量上看,单个银行App里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与个人养老金产品总量相差甚远。从收益与风险角度看,这些产品也缺乏吸引力。收益难以满足养老需求,风险控制也不精准。

  学者指出,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不同类型养老金产品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个人养老金投资应以中长期为主,但市面上产品以银行储蓄和理财类为主。

  个人养老金产品需要提升自身“魅力值”,这一情况已引起广泛关注。九部门去年末发布指导意见,支持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养老需求、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也在重新审视产品设计。工商银行表示,将创新更多养老金融产品;邮储银行提出,提升养老金金融服务能力,丰富养老金融产品。

  随着机构发力产品创新,前沿技术赋能,各方合作深化,期待见证一个更具活力的养老金融生态成型,涌现更多元化、智能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满足居民不同需求,让百姓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踏实。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