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上调消费贷利率至3%以上,信贷市场竞争加剧
AI导读:
自2025年4月起,多家银行将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结束了此前的超低利率时代。此举旨在应对成本和利润压力,以及防止过度负债和违规使用贷款资金。信贷市场竞争加剧,银行需寻求商业可持续性。
“2”字开头的消费贷利率迎来“紧箍咒”。近日,市场消息称,自2025年4月起,多家银行的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存量3%以下的低利率贷款将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了解到,该消息属实。
一位来自某城商行三线城市支行的业务员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消费贷产品三年期的最低利率在2.5%到2.65%之间,但从明天开始即使使用上优惠券,最终实际的执行利率也不会低于3%了。”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3%以下的超低消费贷利率对大多数银行而言并不是普遍现象。华东某股份行个贷业务经理透露,其所在支行对2.78%利率优惠券的发放有严格标准和数量限制,经手的绝大多数消费贷放款利率在3.28%左右。
事实上,与房贷利率甚至部分理财产品相比,不少银行的消费贷利率较低、额度较高,因此滋生出各类乱象。部分银行一线员工“欠指标”“缺资产”的情况下,对客户贷款用途缺乏必要的审核。这些都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价格战”暂告一段落,银行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必答题”。
今年年初至今,在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行。一方面,消费类贷款成为银行零售业务中的重点发力方向,各机构为抢占优质用户打起“价格战”。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成为提振消费的“助推器”,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这意味着最低消费贷利率已与房贷利率形成倒挂,低于一些理财产品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低利率、高额度的消费贷此前一度在社交平台“爆火”。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还给出了消费贷先息后本的还款方案。在部分用户看来,如果能找到稳定且高于消费贷利率的理财产品,可以“躺赚利差”;如果先以一笔消费贷置换房贷,再先息后本还款,还能缓解还贷焦虑。但这也产生了银行贷后监控的烦恼。
华北某城商行人士坦言,此前其所在的银行曾进行过一轮较大规模的推广,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过度负债,今年部分客户出现消费贷逾期。不再参与利率“内卷”背后有多重考量,除了成本和利润无法打平,还包括担心客户以较低利率贷款后用于投资等。
多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消费贷通常都会监测贷后资金流向,同时在客户贷款时也会进行相关提示。如果出现违规使用,则可能要求客户强制结清,也可能暂停用户额度。
多位银行人士表示,今年消费贷指标定得太高,只能通过贴利息等方式“求贷款”。但对于部分通过发放利率券实现超低利率的银行而言,此前发放的券将在月底失效。
在消费贷产品的“价格战”中,大行与中小银行的悲欢并不相通。虽然2.4%、2.5%这样的超低消费贷利率见诸报端,但对于绝大多数银行来说,普遍发放的消费贷产品利率仍在3%以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规模、不同资源禀赋的银行而言,发放超低利率的消费贷直接关乎其经营效益。一家股份行上海某支行负责人向记者坦言,3%以下消费贷产品是“亏本赚吆喝”。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在贷款定价参考标准中,LPR无疑是最主要的一部分,但具体到每个细分品类的贷款定价比较复杂。此前,有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发力消费贷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