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通过重组打造储能“国家队”中电装储能,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已超35吉瓦时,今年目标直指百亿元订单。作为“国家队”,中电装储能将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并提出“1362”发展战略,目标到“十五五”末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

  在央国企整合浪潮中,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通过重组下属子公司,打造了一家储能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电装储能”)。

  3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开幕式上,重组后的中电装储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季侃致辞。这家“央企储能巨无霸”成立后,首度对外披露了其战略蓝图。季侃透露,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已超35吉瓦时,今年全年的经营订单目标直指百亿元。

  作为储能领域的“国家队”,中电装储能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抢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国资委正积极引导中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委的目标是,到2025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收入占比要达到35%。而中电装储能则是目前国资委管辖的一家以储能为主业的央企。

  季侃强调,安全和质量是公司坚守的两条底线。中电装储能始终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聚焦主责主业,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坚持质量为先,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全力打造本质安全的储能系统。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装储能的股东包括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山东电工电气、中国电气装备研究院、宁德时代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国家队”与民企协同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作为“国家队”代表,中电装储能的成立是央国企加速储能产业链整合优化的信号。通过减少内部竞争、集中资源,公司有望在储能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壁垒,重塑行业格局。

  中电装储能成立之初即提出了“1362”发展战略,在储能为主责主业的基调下,构建“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检运服务”三大布局,加快实施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先机、推进投资并购等“六项举措”,目标到“十五五”末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

  会议期间,季侃接受了记者独家采访,以下为采访摘要。

  中电装储能的目标与挑战

  《21世纪》:中电装储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季侃:中电装储能隶属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由三家企业重组整合而成,构建起央企储能产业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中心,致力于研发储能全技术路径和全产业链的高效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提供多元化产品支撑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奋力打造中国电气装备储能旗舰品牌。

  中电装储能始终肩扛国家能源安全大旗,坚持以安全为盾,筑牢行业发展生命线。面对国家的发展要求,公司始终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储能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目前公司的出货量规模有多少?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季侃:中电装储能累计储能系统出货量超35GWh,产品出口多个国家,海外出货量已突破5GWh。公司以打造央企储能业务头部企业为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订单规模超百亿元,利润总额增长200%,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

  《21世纪》:在技术方面,中电装储能有哪些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技术优势?在储能领域还有哪些创新之处?

  季侃:中电装储能持续聚焦储能本体技术,形成“产品+系统集成+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全技术路线、全产业链、全应用场景的全系列储能产品研发、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和项目工程应用能力的系统集成商。

  中电装储能还研发了PCS、EMS、BMS,并覆盖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包括液流储能、飞轮储能等。公司已助力建成多个储能项目,包括世界容量最大的海西州虚拟同步技术示范工程等。

  如何实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如何看待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未来新型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从“国家队”的视角,应该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季侃:新型储能是平衡新能源波动性、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支撑。未来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将承担多时间尺度调节、源网荷多元化场景应用等功能。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多元化储能技术布局和攻关,加强产业协同,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以更好地支撑公司战略规划。

  一系列政策出台积极护航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但“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层出不穷。希望储能产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21世纪》:对储能产业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哪些建议?

  季侃:建议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二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提升储能项目收益水平;三是加强各类灵活性资源的统筹分析,建立灵活的动态调节机制,保障储能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