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标准体系。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支持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成为重要工具。文中提到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以及银行机构在绿色金融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努力,包括碳期货等交易工具的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银行机构践行绿色金融,应聚力破解绿色金融项目评估、授信等难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金融资源供给

  近年来,绿色金融通过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筹集资金流向绿色领域,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抑制碳排放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绿色金融对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傅奕蕾表示,当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迫在眉睫。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业务活动和金融创新能引导企业投资,影响经济发展范式。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有效工具,在低碳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以更好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银行保险机构强化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领域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通过差别化的利率和碳市场机制等,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合理的价格参考,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培育绿色低碳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领军企业等经营主体。

  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绿色金融供给不断攀高。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52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2.25万亿元和12.4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5%。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转型金融在推动高碳产业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转型资金加快高碳产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以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助力高碳行业逐步向绿色转型。

  银行机构深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从供需两端发力为高能耗企业转型注入绿色动能。中小银行加快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撑。

  傅奕蕾认为,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如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等,这些碳金融产品创新潜力巨大。随着碳市场融资工具不断完善和丰富,碳期货、碳期权等交易及支持工具将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与投资选择,有效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推动碳交易市场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破解痛点防范风险

  近年来,银行机构不断加大绿色金融供给,金融产品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但是目前来看,绿色金融依旧面临诸多挑战,银行机构亟需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银行机构应加强授信和投资的尽职调查,全面识别并了解项目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及影响,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傅奕蕾建议,在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环节,将防风险理念融入其中,对各类金融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考量潜在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避免投资那些可能带来高风险的项目,确保投资方向符合绿色金融要求。

  叶银丹表示,银行机构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加强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平台,获取更准确、更充分的企业环境信息,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同时,银行需要及时掌握国家、地方政府关于“双碳”目标的政策要求及变化,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符合监管标准。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