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小平台高息网贷产品展现出扩张之势,融资担保公司扮演重要角色。双融担操作加大借款人债务脆弱性,形成复杂担保链条。无处不在的网贷入口引发合规性关注,金融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管,平台应确保贷款产品透明合规。

就在诸多银行自营消费贷利率迭创新低之际,定价趋于36%的高息网贷产品在中小平台展现出扩张之势。虽然这些网贷平台最后的放款人可能是银行、消金公司、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但充当助贷兜底角色的融资担保公司不可忽视。这些融担公司通过提供信贷增信,如代偿担保、风险分担等,在助贷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记者调研了解到,一种名为“双融担”的操作正在行业内发酵,即通过引入两家融担公司拆分定价,绕开24%的利率定价上限要求。这种操作加大了借款人的债务脆弱性,虽然表面上分散了风险,实则形成复杂的担保链条,可能减弱金融机构自主风控动力,导致风险向担保体系过度集中。

无处不在的网贷入口也让人叹为观止。从电商、短视频、音乐类App,到外卖、出行、美颜相机类App,都少不了网贷或助贷业务。这些平台通过内置信贷产品,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授信依据,降低了借贷门槛,实现了信贷产品的普惠化。然而,这也引发了对高息网贷产品合规性的关注。

对于涉及持牌金融机构参与的网贷平台,其借贷纠纷不适用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规定,但利率上限(包括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如果显著背离实际损失,超过24%的部分法院不会支持。部分中尾部助贷平台定价趋于36%的高息网贷产品仍在扩张,这些平台在打法律擦边球,若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犯罪。

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遵循差异化定价逻辑,更为下沉的平台,其利率普遍偏高。网贷背后的融资担保公司常常充当风险兜底角色,有合规性背书作用,也能提高助贷业务链条的利润水平,变相突破年化贷款利率上限。在高息产品中,“双融担”模式颇为流行,该模式通过引入两家融资担保公司拆分定价,绕开监管红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助贷平台的客户被层层筛选后,36%的下沉资产又回归到机构和平台视野之内。警惕“一键借款”便利背后的风险尤为重要。多位消费者反映,在还款时才发现有高额的融资担保费、融资担保咨询服务费等条目,而这些费用此前并不知情。在互联网投诉平台,收取高额担保类费用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专家认为,融担增信下的助贷虽然为普惠金融打开了新路径,但需在用户体验、风险隔离、消费者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金融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对这些平台的监管,打击过度借贷、诱导宣传、风险揭示不足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平台也应加强自律,确保贷款产品的透明性和合规性。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